出自宋代曾鞏《醒心亭記》:
滁州之西南,泉水之涯,歐陽公作州之二年,構(gòu)亭曰“豐樂”,自為記,以見其名義。
既又直豐樂之東幾百步,得山之高,構(gòu)亭曰“醒心”,使鞏記之。
凡公與州之賓客者游焉,則必即豐樂以飲。
或醉且勞矣,則必即醒心而望,以見夫群山之相環(huán),云煙之相滋,曠野之無窮,草樹眾而泉石嘉,使目新乎其所睹,耳新乎其所聞,則其心灑然而醒,更欲久而忘歸也。
故即其所以然而為名,取韓子退之《北湖》之詩云。
噫!其可謂善取樂于山泉之間,而名之以見其實(shí),又善者矣。
雖然,公之樂,吾能言之。
吾君優(yōu)游而無為于上,吾民給足而無憾于下。
天下之學(xué)者,皆為材且良;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,皆得其宜,公樂也。
一山之隅,一泉之旁,豈公樂哉?乃公所寄意于此也。
若公之賢,韓子歿數(shù)百年而始有之。
今同游之賓客,尚未知公之難遇也。
后百千年,有慕公之為人而覽公之跡,思欲見之,有不可及之嘆,然后知公之難遇也。
則凡同游于此者,其可不喜且幸歟!而鞏也,又得以文詞托名于公文之次,其又不喜且幸歟! 慶歷七年八月十五日記。
注釋參考
乃公
(1).傲慢的自稱語。猶今言你老子?!妒酚洝せ茨虾馍搅袀鳌罚骸?淮南王 乃謂侍者曰:‘誰謂乃公勇者?吾安能勇?’”《漢書·高帝紀(jì)》:“豎儒幾敗乃公事!”
(2).你的父親。 清 金農(nóng) 《盧郡掾官齋銷夏即事有贈》詩之二:“濟(jì)源水味恨難同,茶事殷勤羨乃公。”
迺公:對人自稱的傲慢語?!妒酚洝めB生陸賈列傳》:“ 高帝 駡之曰:‘迺公居馬上而得之,安事詩書?’”《漢書·張良傳》:“ 漢王 輟食吐哺,駡?jiān)唬骸Q儒,幾敗迺公事!’令趣銷印?!?/p>
寄意
寄托心意。 晉 陶潛 《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(yuǎn)》詩:“寄意一言外,茲契誰能別。” 宋 周密 《齊東野語·紹熙內(nèi)禪》:“ 汝愚 ( 趙汝愚 ) 永州 安置,至 洪州 而卒, 朱熹 為之注《離騷》以寄意焉。” 明 唐順之 《西峪草堂記》:“夫嵬才杰士,其所寄意,必於奔漰洶涌之川、巑岏崔巍之峰、泱漭千里之野,極世間險恠瓌偉超曠之觀,然后足以饜其耳目,而發(fā)其跌宕濩落不羈之氣?!?清 周亮工 《書影》卷六:“ 逸少 ( 王羲之 )好鵝,亦是偶然寄意?!?唐弢 《在生命的浩瀚的海洋里》:“反復(fù)詠嘆,寄意深遠(yuǎn)?!?/p>
于此
(1).在此。 漢 司馬相如 《上林賦》:“順天道以殺伐,時休息於此?!?南朝 宋 顏延之 《陶徵士誄》:“依世尚同,詭時則異。有一於此,兩非默置?!?/p>
(2).如此。 漢 阮瑀 《為曹公作書與孫權(quán)》:“思計(jì)此變,無傷於孤。何必自遂於此,不復(fù)還之。”
(3).至此;至今。 宋 蘇軾 《潮州修韓文公廟碑》:“獨(dú) 韓文公 起布衣,談笑而麾之。天下靡然從公,復(fù)歸于正,蓋三百年於此矣?!?/p>
曾鞏名句,醒心亭記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