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聞病下利,曾不藥物止
出自宋代梅堯臣《聞曼叔腹疾走筆為戲》:
方聞病下利,曾不藥物止。
區(qū)區(qū)溷匽間,其往寧得已。
每為青蠅喧,似與紫姑喜。
傾腸倒腹后,乃是胸中美。
注釋參考
方聞
(1).博洽多聞?!稘h書·武帝紀(jì)》:“今禮崩樂壞,朕甚閔焉。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,咸薦諸朝?!?劉壎 《隱居通議·雜錄》引 宋 咸淳 六年二月一日詔書:“今天下方聞之士,素所藴抱,有志當(dāng)世?!?康有為 《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》:“其博學(xué)方聞之士,文章爾雅,援引今故,間徵子緯,旁及異域,則以為犯功令而黜落之?!?/p>
(2).指博洽多聞之士。 黃人 《<清文匯>序》:“雖網(wǎng)羅未廣,疏漏正多,尚有俟海內(nèi)方聞,俛為增益。”
(3).見“ 方聞科 ”。
下利
(1).古代祭祀時主祭人的助手,有上手下手之分,下手曰下利?!秲x禮·少牢饋食禮》:“佐食上利執(zhí)羊俎,下利執(zhí)豕俎。” 胡培翚 正義引 吳廷華 曰:“利即佐食也,長為上,次為下?!眳⒁姟?上利 ”。
(2).古代醫(yī)學(xué)對“泄瀉”與“痢疾”的統(tǒng)稱。 漢 張仲景 《金匱要略·嘔吐噦下利病》:“下利,手足厥冷,無脈者,灸之不溫;若脈不還,反微喘者,死。”《三國志·魏志·華佗傳》:“ 東陽 陳叔山 小男二歲得疾,下利常先啼,日以羸困?!?宋 韓祇和 《傷寒微旨論·用藥逆篇》:“熱藥既下,往往吐出及下利愈甚,此亦陰陽氣相擊也。”
(3).堪輿家迷信之說,指不宜埋葬的處所?!杜f唐書·呂才傳》:“ 漢 之山陵,散在諸處,上利下利,蔑爾不論。”
不藥
(1).謂服藥無效。 宋 王讜 《唐語林·方正》:“ 韓愈 病將卒,召羣僧曰:‘吾不藥,今將病死矣!’”
(2).不服藥。 宋 張孝祥 《踏莎行》詞:“不藥身輕,高談心會,匆匆我又成歸計(jì)。” 郭沫若 《我的童年》第一篇二:“一條條病了的瘟豬,說奇怪一點(diǎn)也不奇怪,都不藥而愈,依然是上好的大肥豬了!”
梅堯臣名句,聞曼叔腹疾走筆為戲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