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馮楫《勸諭賑濟詩》:
我昔未第日,鄉(xiāng)間逢歲饑。
兩率閭里人,相共行賑濟。
饑民僅得食,免困餓而斃。
及我登第后,被罪歸田里。
尋復(fù)拜召命,迤邐治行計。
忽見道途間,小兒有遺棄。
復(fù)自勸鄉(xiāng)邦,割己用施惠。
日飯八千人,八旬乃休止。
于時已麥熟,糧食相接濟。
我始趨行朝,蒙恩長宗寺。
初本不望報,人以為能事。
制司具切奏,還官不容避。
今年又少歉,我適帥瀘水。
無戶備飯食,所濟俱用米。
聊舍三百斛,十中活一二。
又以一千石,減價平行布。
每石減十錢,庶幾無涌貴。
更有不熟處,資簡澗川類。
計用減價糶,所祈均獲濟。
我非財有余,但愍民不易。
一時所施行,樂為之識記。
注釋參考
道途
道途 (dàotú) 道路,路途 road 唯恐道途顯晦?!啤?李朝威《柳毅傳》小兒
小兒 (xiǎo’ér) 小孩子;小兒子 children 兩小兒辯斗。——《列子·湯問》 兩小兒笑曰。 最喜小兒無賴?!巍?辛棄疾《清平樂·村居》 謙稱自己的兒子 my son遺棄
遺棄 (yíqì) 不顧情感、忠誠或義務(wù)的約束而拋棄;拋棄應(yīng)贍養(yǎng)或撫養(yǎng)的親屬 abandon;forsake;cast off馮楫名句,勸諭賑濟詩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