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樓鑰《太孺人蔣氏挽詞》:
之死靡他志,天乎不諒人。
嫠孤蓬在首,艱苦棘成薪。
晚福容千指,心空滅六塵。
平生貞烈意,終作坐忘身。
注釋參考
之死靡他
同“ 之死靡它 ”。 宋 王讜 《唐語林·補遺一》:“一言革面,愿比家奴,之死靡他?!?明 李贄 《崑崙奴》:“忠臣俠忠,則扶顛持危,九死不悔;志士俠義,則臨難自奮,之死靡他?!?清 伍觀瀾 《西炮臺行為提督張公作》詩:“又不見 張公 鏖戰(zhàn)暮及晡,之死靡他期捐軀!”
成語解釋至死不變。形容忠貞不二。同“之死靡它”。之死靡他出處宋·王讜《唐語林·補遺一》:“一言革面,愿比家奴,之死靡他。”明·李贄《昆侖奴》:“忠臣俠忠,則扶顛持危,九死不悔,志士俠義,則臨危自奮,之死靡他。”使用例句又不見張公鏖戰(zhàn)暮及晡,之死靡他期捐軀!★清·伍觀瀾《西炮臺行為提督張公作》詩不諒
(1).不相信?!对姟む{風·柏舟》:“汎彼柏舟,在彼中河。髧彼兩髦,實維我儀,之死矢靡它,母也天只,不諒人只?!?毛 傳:“諒,信也。”《楚辭·離騷》:“惟此黨人之不諒兮,恐嫉妬而折之。” 汪瑗 集解:“不諒謂不信己瓊佩之美也?!?/p>
(2).不信實,不誠實。 漢 張衡 《東京賦》:“守位以仁,不恃隘害,茍民志之不諒兮,何云巖險與襟帶。”
(3).謂不拘于小信。《論語·衛(wèi)靈公》:“子曰:君子貞而不諒。”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:“君子之人正其道耳,言不必小信?!?晉 袁宏 《三國名臣序贊》:“貞而不諒,通而能固?!?/p>
(4).不體諒。 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于去惡》:“兄誠不諒我之深矣。欲不言,則此心無以自剖,驟言之,又恐驚為怪異。奈何?”
樓鑰名句,太孺人蔣氏挽詞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