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周必大《錢守青原瑞靄圖》:
青原臺成知幾春,倚欄但愛江山新。
那知遇事發(fā)奇秘,使君著眼惟憂民。
魯臺當年有故事,首驗云黃期歲美。
鳳翔仙伯記新亭,不志游觀名雨喜。
紛紛煙靄何足祥,豐年上瑞不可忘。
江頭白粲連萬檣,賸與官家實太倉。
注釋參考
遇事
遇事 (yùshì) 碰上變化或情況 when anything crops 遇事多想再做奇秘
亦作“ 奇秘 ”。1.指奇書秘籍。 晉 葛洪 《抱樸子·遐覽》:“先生既窮觀《墳》《典》,又兼綜奇祕,不審道書凡有幾卷,愿告篇目。” 明 胡應(yīng)麟 《少室山房筆叢·經(jīng)籍會通四》:“ 吳會 、 金陵 擅名文獻,刻本至多……雖連楹麗棟,蒐其奇秘,百不二三?!?/p>
(2).謂作為珍品收藏。《新唐書·柳公權(quán)傳》:“其遷少師, 宣宗 召至御座前,書帋三番,作真、行、草三體,奇祕,賜以器幣?!?/p>
(3).希奇秘密。 潘飛聲 《題披秘石門》詩:“此來發(fā)奇祕,宇外高頡頏。”
見“ 奇祕 ”。
使君
使君 (shǐjūn) 漢代稱呼太守刺史,漢以后用做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honorific fitle of civil governor of a province in ancient China 使君從南來,五馬立踟躕?!稑犯娂つ吧仙!?h3>著眼[have sth.in mind;fix one's attention on] 注目;考慮
著眼于人民
詳細解釋(1).猶舉目;入眼。 宋 賀鑄 《木蘭花》詞:“朝來著眼沙頭認,五兩竿搖風(fēng)色順?!?明 唐寅 《警世》詩之一:“措身物外謝時名,著眼閒中看世情?!?清 李斗 《揚州畫舫錄·草河錄上》:“廢池吹縠,野田方罫,著眼都如畫?!?/p>
(2).(從某方面)考慮;觀察。 明 李贄 《史綱評要·周紀·赧王》:“買骨大須著眼,若是假骨,千里馬斷不至矣。”
(1).猶舉目;入眼。 宋 陳師道 《小放歌行》:“春風(fēng)永巷閉娉婷,長使青樓誤得名。不惜卷簾通一顧,怕君著眼未分明?!?/p>
(2).(從某方面)考察;觀察。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五回:“只是他二位是一片仁厚心腸,只感念姑娘救了自己的兒子,延了 安 家的宗祀,大處著眼,便不忍吹求到此?!?魯迅 《且介亭雜文·連環(huán)圖畫瑣談》:“但要啟蒙,即必須能懂。懂的標準,當然不能俯就低能兒或白癡,但應(yīng)該著眼于一般的大眾。”
憂民
謂關(guān)心人民疾苦。 明 李贄 《與焦若侯書》:“但 半山 過于自信,反以憂民愛國之實心,翻成毒民誤國之大害。” 羅惇曧 《文學(xué)源流》:“ 孟子 言仁心、仁政、仁術(shù),皆發(fā)揮仁字。至於保民、養(yǎng)民、憂民,皆從不忍人之心發(fā)出?!?/p>
周必大名句,錢守青原瑞靄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