掩琵琶,臨別語,把酒淚如洗
出自宋代佚名《祝英臺(tái)近》:
掩琵琶,臨別語,把酒淚如洗。
似恁春時(shí),倉卒去何意。
牡丹恰則開園,荼廝句,便下得、一帆千里。
好無謂。
復(fù)道明日行呵,如何戀得你。
一葉船兒,休要更沉醉。
后梅子青時(shí),楊花飛絮,側(cè)耳聽,喜鵲□哩。
注釋參考
琵琶
琵琶 (pípa) 中國(guó)的一種四弦樂器,彈奏如吉他,其主要部分大如詩琴,頸部有琴柱12個(gè)以上,伸入主體部分的琵琶,是在西漢“裁箏筑”的基礎(chǔ)上逐步發(fā)展起來的。它從西漢試制,歷東漢、魏晉、至隋唐,基本定型。它在漢末魏初始獲“枇杷”名。魏晉時(shí),因“枇杷”二字音,改名“琵琶” pi-pa,a 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 with a fretted fingerboard別語
(1).惜別之語。 唐 韓愈 《送靈師》詩:“別語不許出,行裾動(dòng)遭牽?!?宋 洪咨夔 《清平樂》詞:“煙浦花橋如夢(mèng)里,猶記倚樓別語?!?/p>
(2).其他的話語。 明 袁凱 《京師得家書》詩:“行行無別語,只道早還鄉(xiāng)。”
把酒
把酒 (bǎjiǔ) 拿著酒杯 raise one’s wineglass 把酒問青天。——宋· 蘇軾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佚名名句,祝英臺(tái)近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