凝旒若訪草茅士,余論無忘采菲葑
出自宋代陳棣《送李明甫召除奉常簿》:
壑主臨軒達(dá)四聰,皎如麗日明高穹。
傾葵發(fā)蔀燭幽隱,熙然萬物還春風(fēng)。
鼎新百度躋時(shí)雍,西垣東省羅鹓鴻。
鋒車趣召無虛日,高陽才子咸登庸。
古桃小壘江之東,邇來慶事何其豐。
使君已秉螭坳筆,尺一于今召我公。
我公智略真夔龍,劍佩合侍明光宮。
升平雅樂欲大備,暫借筆管調(diào)笙鐘。
奉常地峻位望隆,不與列棘監(jiān)寺同。
文傳章句群經(jīng)外,器識錞于眾樂中。
不愿封侯食萬鐘,不羨乘云游攀桐。
羨公此行登仙去,蜚聲直上徹九重。
上方更化歸醇醲,論思獻(xiàn)納宜舂容。
凝旒若訪草茅士,余論無忘采菲葑。
注釋參考
凝旒
(1).冕旒靜止不動(dòng)。形容帝王態(tài)度肅穆專注。 前蜀 韋莊 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》詩:“負(fù)扆勞天眷,凝旒念國章?!薄杜f唐書·楊虞卿傳》:“陛下初臨萬宇,有憂天下之志,宜日延輔臣公卿百執(zhí)事,凝旒而問,造膝以求,使四方內(nèi)外,有所觀焉?!?/p>
(2).代稱帝王。 宋 張孝祥 《丑奴兒》詞:“主人白玉堂中老,曾侍凝旒?!?/p>
草茅
亦作“ 草茆 ”。亦作“艸茅”。1.雜草?!冻o·卜居》:“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?將游大人以成名乎?” 唐 杜甫 《奉酬嚴(yán)公寄題野亭之作》詩:“枉沐旌麾出城府,草茅無徑欲教鋤?!?清 唐甄 《潛書·柅政》:“雖無不肖攘民之事,而視民若忘,等於草茅。”
(2).草野;民間。多與“朝廷”相對?!秲x禮·士相見禮》:“凡自稱於君,士大夫則曰下臣,宅者在邦則曰市井之臣,在野則曰草茅之臣。”《梁書·張弘策傳》:“英雄今何在?為已富貴,為在草茅?” 宋 歐陽修 《上范司諫書》:“夫布衣韋帶之士,窮居草茅,坐誦書史,常恨不見用?!?清 侯方域 《朋黨論下》:“朝廷有頑鈍無恥之大臣,而后草茅有激濁揚(yáng)清之名士?!薄缎咽酪鼍墏鳌返谝换兀骸胺置魇遣蒈鈨簯颍较?細(xì)柳 規(guī)模?!?/p>
(3).在野未出仕的人;平民?!缎绿茣ゑR周傳贊》:“ 周 之遇 太宗 ,顧不異哉!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?!?章炳麟 《秦政記》:“建國之主,非起于艸茅,必拔于搢紳也?!?吳晗 《朱元璋傳》第二章三:“﹝ 劉基 ﹞以 賈誼 、 屈原 自比,怨 元 朝政府不用草茅,不問采薇,自艾自嘆?!?/p>
(4).比喻鄙陋微賤。 唐 陳子昂 《為宗舍人謝贈(zèng)物表》之二:“自國之寵貴,未聞此榮。草茅孤臣,何以堪處!”
(5).比喻淺陋微賤的人。 宋 曾鞏 《與杜相公書》:“閤下以舊相之重,元老之尊,而猥自抑損,加禮於草茆之中,孤煢之際?!?宋 曾鞏 《福州謝到任表》:“草茆弱質(zhì),素依及物之仁;犬馬微誠,終冀因心之恕。”
余論
(1).識見廣博之論;宏論。 漢 司馬相如 《子虛賦》:“問 楚 地之有無者,愿聞大國之風(fēng)烈,先生之餘論也?!薄端螘ぶ芾蕚鳌罚骸拔犭m疲冗,亦嘗聽君子之餘論,豈敢忘之。” 宋 蘇軾 《答范景山書》:“久不聞餘論,頑鄙無所鐫發(fā),恐遂汩沒於流俗矣?!?/p>
(2).前人傳留下的言論?!稌x書·儒林傳序》:“擯 闕里 之典經(jīng),習(xí) 正始 之餘論。” 南朝 梁 劉孝標(biāo) 《重答劉秣陵詔書》:“緒言餘論,藴而莫傳?!?/p>
(3).指一言半語。 南朝 梁 劉孝標(biāo) 《廣絕交論》:“攀其鱗翼,丐其餘論?!?唐 徐晶 《贈(zèng)溫駙馬汝陽王》詩:“疇昔承餘論,文章幸濫推?!?宋 陳善 《捫虱新話·西門豹宋均優(yōu)劣》:“用此事與 均 令娶巫家女事同,豈 均 暗合 孫吳 耶?抑亦盜其故智餘論乎?”
(4).指閑言碎語。 明 劉基 《御賜歸老青田詔書》:“卿善為忠者,所以不辨而趨朝,一則釋他人之餘論,況親君之心甚切,此可謂不潔其名者歟?惡言不出者歟?”
菲葑
菲和葑,兩種食用的植物。因其根部有時(shí)味苦,常被人丟棄。語本《詩·邶風(fēng)·谷風(fēng)》:“采葑采菲,無以xia{1|1}體?!?鄭玄 箋:“此二菜者,蔓菁與葍之類也。皆上下可食,然而其根有美時(shí)有惡時(shí),采之者不可以根惡時(shí)并棄其葉?!?唐 白居易 《得乙與丁俱應(yīng)拔萃》:“若棄以菲葑,失則自求諸己;儻中其正鵠,得亦不愧於人?!?梁啟超 《本館第一百冊祝辭并論報(bào)館之責(zé)任及本館之經(jīng)歷》:“菲葑不棄,敝帚自珍?!?/p>
陳棣名句,送李明甫召除奉常簿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