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人泣血漫相明,和氏之璧無連城
出自宋代黃庭堅《再次韻呈明略并寄無咎》:
夏云涼生土囊口,周鼎湯盤見科斗。
清風(fēng)古氣滿眼前,乃是戶曹報章還。
只今書生無此語,已在貞元元和間。
一夫鄂鄂獨無望,千夫唯唯皆論賞。
野人泣血漫相明,和氏之璧無連城。
參軍拄笏看云氣,此中安知枯與榮。
我夢浮天波萬里,扁舟去作鴟夷子。
兩士風(fēng)流對酒樽,四無人聲鳥語喜。
夢回擾擾仍世間,心如傷弓怯虛彈。
不堪市井逐乾沒,且愿朋舊相追攀。
寄聲小掾篤行李,落日東面空云山。
注釋參考
野人
野人 (yěrén) 田野之民,農(nóng)人 farmers in the field 試問野人家?!巍?蘇軾《浣溪沙》詞 質(zhì)樸的人,無爵位的平民 common people 粗野的人 savage 流浪漢 tramp 未開化的人,生活在原始狀態(tài)或?qū)儆谠忌鐣娜?uncivilized men泣血
(1).無聲痛哭,淚如血涌。一說,淚盡血出。形容極度悲傷?!兑住ね汀罚骸俺笋R班如,泣血漣如?!?宋 歐陽修 《皇祐四年與韓忠獻(xiàn)王書》:“某叩頭泣血,罪逆哀苦,無所告訴。” 李大釗 《警gao{1~1}全{1*1}國父老書》:“愿我國民,從茲勿忘此彌天之恥辱可耳。泣血陳辭,不知所云?!?/p>
(2).指因極度悲痛而無聲哭泣時流出的眼淚。《晉書·王敦傳》:“聞之惶惑,精神飛散,不覺胸臆摧破,泣血橫流?!?/p>
和氏
(1). 楚 人 卞和 (又稱 和氏 )得玉璞于 楚 山中,奉而獻(xiàn)之 厲王 和 武王 。使玉工辨認(rèn)之,均曰:“石也?!币哉N欺罪,被刖去兩足。后又獻(xiàn)之 楚文王 ,使玉工理之,果得寶玉。事見《韓非子·和氏》。后以“和氏”指識才之士。 晉 葛洪 《抱樸子·塞難》:“夫見玉而指之曰石,非玉之不真也,待 和氏 而后識焉?!?/p>
(2).指懷才不遇之人。 唐 劉得仁 《送友人下第歸省》詩:“莫將 和氏 淚,滴著 老萊 衣。”
(3).借指美玉。 漢 司馬相如 《上林賦》:“晁采琬琰,和氏出焉?!?漢 揚(yáng)雄 《甘泉賦》:“前殿崔巍兮,和氏玲瓏?!眳⒁姟?和氏璧 ”。
即 和氏 ?!秴问洗呵铩ぎ悓殹罚骸耙?龢氏 之璧、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,賢者必取至言矣?!薄稘h書·敘傳上》:“賓又不聞 龢氏 之璧韞於 荊 石, 隨侯 之珠藏於蜯蛤虖?”參見“ 和氏 ”。
連城
(1).指毗鄰的諸城。《史記·平津侯主父列傳》:“今諸侯或連城數(shù)十,地方千里,緩則驕奢易為yin{1|1}亂,急則阻其彊而合從以逆京師?!薄逗鬂h書·朱祐景丹等傳論》:“亦有鬻繒屠狗輕猾之徒,或崇以連城之賞,或任以阿衡之地。” 宋 趙蕃 《施衢州除浙西提刑以詩寄餞》之二:“俾公按連城,此責(zé)亦重矣。” 清 王士禛 《蘭溪丞徐君殉節(jié)詩》:“連城大帥豎降旛,獨有微官死報恩?!?/p>
(2). 戰(zhàn)國 時, 趙惠文王 得 和氏 璧, 秦昭王 寄書 趙王 ,愿以十五城易璧。事見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。后以“連城”指 和氏 璧或珍貴之物。 唐 歐陽詹 《瑾瑜匿瑕賦》:“終酬九年之積,不損連城之美?!?宋 趙蕃 《次韻徐季純見貽》:“ 鄭 人之璞 周 死鼠,昧者自謂懷連城?!?明 袁宗道 《刻<文章辨體>序》:“今天下人握夜光,家抱連城,類憚於結(jié)撰,傳景輒鳴?!?明 陳子龍 《酬李司馬萍槎先生》詩:“久瞻樞府重 明光 ,投我連城云錦章?!?/p>
黃庭堅名句,再次韻呈明略并寄無咎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10諾基亞貪吃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