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先秦佚名《襄王不許請隧》:
晉文公既定襄王于郟,王勞之以地,辭,請隧焉。
王弗許,曰:“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,規(guī)方千里,以為甸服,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,以備百姓兆民之用,以待不庭、不虞之患。
其馀,以均分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使各有寧宇,以順及天地,無逢其災(zāi)害。
先王豈有賴焉?內(nèi)官不過九御,外官不過九品,足以供給神祇而已,豈敢厭縱其耳目心腹,以亂百度?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,以臨長百姓而輕重布之,王何異之有?” “今天降禍災(zāi)於周室,余一人僅亦守府,又不佞以勤叔父,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賞私德,其叔父實(shí)應(yīng)且憎,以非余一人,余一人豈敢有愛也?先民有言曰:‘改玉改行。
’叔父若能光裕大德,更姓改物,以創(chuàng)制天下,自顯庸也,而縮取備物,以鎮(zhèn)撫百姓,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,何辭之有與?若猶是姬姓也,尚將列為公侯,以復(fù)先王之職,大物其未可改也。
叔父其茂昭明德,物將自至,余何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,以忝天下,其若先王與百姓何?何政令之為也?若不然,叔父有地而隧焉,余安能知之?” 文公遂不敢請,受地而還。
注釋參考
晉文公
晉文公(前697-前628) : 春秋時期晉國國君。名重耳。晉獻(xiàn)公子。因獻(xiàn)公立幼子為太子。他流亡在外十九年。后由秦國送回。即位后整頓內(nèi)政,增強(qiáng)軍隊,使國力強(qiáng)盛。公元前632年親自率軍,在城濮(今山東鄄城西南)大敗楚軍;又大會諸侯于踐土(今河南原陽西南),成為霸主。既定
既定 (jìdìng) 已定的,已為前提的 antecedent;established;fixed;set 既定方針勞之
勞之 (láozhī) 慰問他們 visit and extend solicitude to請隧
請求隧葬。隧葬,天子的葬禮?!蹲髠鳌べ夜迥辍罚骸?晉侯 朝王。王享醴,命之宥。請隧,弗許。” 杜預(yù) 注:“闕地通路曰隧,王之葬禮也;諸侯皆縣柩而下?!?楊伯峻 注:“請隧者, 晉文 請?zhí)熳釉试S於其死后得以天子禮葬己耳?!焙笠灾笀D謀統(tǒng)治天下。 晉 陸機(jī) 《五等諸侯論》:“故彊 晉 收其請隧之圖,暴 楚 頓其觀鼎之志。” 唐 吳兢 《貞觀政要·封建》:“徒知問鼎請隧,有懼霸王之師;白馬素車,無復(fù)藩維之援?!?/p>
佚名名句,襄王不許請隧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