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曹勛《游仙四首》:
駕景絡(luò)絕響,游目低陰虹。
靈光轉(zhuǎn)修袂,羽節(jié)飄晨風(fēng)。
抗手辭金母,偃蓋東華宮。
高仙發(fā)空謠,逸響飛九重。
霞觴艷流日,疊舞歌玉童。
緣云上虛籟,笑語(yǔ)鏗洪鐘。
海水屢清淺,倏忽欣再逢。
不惜暫游詣,情款地初終。
歡余促歸軫,攝轡翔斑龍。
投閑憩三素,???jī)崇真功。
注釋參考
抗手
(1).舉手。施禮。《文選·揚(yáng)雄<羽獵賦>》:“是以旃裘之王,胡貉之長(zhǎng),移珍來(lái)享,抗手稱臣?!?李善 注:“抗手,舉手而拜也。”《孔子家語(yǔ)·致思》:“ 子路 抗手而對(duì)曰:‘夫子何選焉。’”《晉書·陸云傳》:“ 華 曰:‘今日相遇,可勿為常談?!?云 因抗手曰:‘ 云間 陸士龍 ?!薄峨S園詩(shī)話》卷十引 清 周長(zhǎng)發(fā) 詩(shī):“ 龍眠 山色春如黛,知有羣仙抗手迎。”
(2).舉手。示意告別?!犊讌沧印と宸罚骸芭R刑, 文節(jié) 流涕交頤, 子尚 徒抗手而已?!?唐 陳子昂 《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》詩(shī)序:“驪歌斷引,抗手將辭?!?明 宋濂 《臨海方府君墓銘》:“一旦得疾,正衣冠危坐,抗手與視疾者訣,頃之乃逝?!?清 譚嗣同 《憶除夕商州寄仲兄》詩(shī):“風(fēng)檣抗手別家園,家有賢兄感鶺原?!?/p>
(3).猶匹敵。 清 鄒弢 《三借廬筆談·蒲留仙》:“蓋脫胎於諸子,非僅抗手於 左史 、 龍門 也?!?柳亞子 《寄馬君武柏林》詩(shī):“抗手無(wú)時(shí)輩,推輪異昔賢?!?/p>
金母
(1).古神話傳說(shuō)中的女神。俗稱 西王母 。 南朝 梁 陶弘景 《真誥·甄命授》:“昔 漢 初,有四五小兒路上畫地戲。一兒歌曰:‘著青帬,入天門,揖 金母 ,拜 木公 ?!^ 金母 者, 西王母 也?!?唐 韋渠牟 《步虛詞》之十五:“西海辭 金母 ,東方拜 木公 ?!薄对企牌呋`》卷一一四:“ 西王母 者, 九靈 太妙龜山 金母 也?!?清 錢謙益 《題仙山樓閣圖·崇禎詩(shī)》之一:“羣真繽紛互來(lái)往,似謁 金母 朝 木公 。”
(2).道教語(yǔ)。納金于鼎,以煉真丹,謂其金曰“金母”?!豆盼膮⑼酢贰按B(yǎng)性,延命卻期” 蔣一彪 集解引 后蜀 彭曉 注:“真金在鼎內(nèi),則為坎男,是離女之夫,及在鼎外,反為離女,是坎男之妻,故金母受太陽(yáng)之氣而產(chǎn)靈汞也。”
(3).沙金中之大者。亦稱狗頭金。 明 宋應(yīng)星 《天工開(kāi)物·黃金》:“又 川北 潼川 等州與 湖廣 沅陵 、 淑浦 等,皆於江沙水中淘沃取金。千百中間有獲狗頭金一塊,名曰金母,其餘皆麩麥形?!?/p>
偃蓋
(1).車蓬或傘蓋。喻指圓形覆罩之物。 晉 葛洪 《抱樸子·仙藥》:“五德芝,狀似樓殿,莖方,其葉五色各具而不雜,上如偃蓋,中常有甘露,紫氣起數(shù)尺矣?!?清 曹寅 《圓廬》詩(shī)之二:“蓑形偃蓋一弓寬,樞戶清寥位置安?!?/p>
(2).形容松樹(shù)枝葉橫垂,張大如傘蓋之狀。 唐 杜甫 《題李尊師松樹(shù)障子歌》:“陰崖卻承霜雪干,偃蓋反走虬龍形?!薄对企牌呋`》卷一一三:“其觀前素有松樹(shù)偃蓋,甚為勝景。”《西游記》第九三回:“隱隱見(jiàn)蒼松偃蓋,也不知是幾千百年間故物到于今?!?魯迅 《故事新編·理水》:“第三天是學(xué)者們公請(qǐng)?jiān)谧罡叻迳腺p偃蓋古松?!?/p>
東華
(1).傳說(shuō)仙人 東王公 又稱 東華帝君 ,省稱“東華”。 唐 吳筠 《游仙》詩(shī)之四:“西龜初定籙, 東華 已校名?!薄对企牌呋`》卷四八:“削滅九陰氣,記上 東華 名?!?明 張居正 《應(yīng)制白鶴吟》之四:“金簡(jiǎn)忽傳天上字, 東華 初紀(jì)大椿年?!眳⒁?jiàn)“ 東王公 ”。
(2). 明 清 時(shí)中樞官署設(shè)在宮城 東華門 內(nèi),因以借稱中央官署。 明 袁宏道 《途中懷大兄》詩(shī):“一自直 東華 ,先雞每戒睡?!?/p>
(3).泛指朝廷。 清 龔自珍 《送南歸者》詩(shī):“布衣三十上書回,揮手 東華 事可哀?!?/p>
(4).見(jiàn)“ 東華門 ”。
曹勛名句,游仙四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