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不孤兮必有鄰,四明留住是因循
出自宋代釋重顯《寄送疑長(zhǎng)老》:
德不孤兮必有鄰,四明留住是因循。
如今高步錢塘境,只許靈山箇老人。
注釋參考
不孤
(1).古時(shí)幼年喪父為孤,孤子受到長(zhǎng)輩父親般的照顧稱為不孤。 宋 邵伯溫 《聞見前錄》卷二十:“ 康節(jié) 先公既捐館,二 程 先生于 伯溫 有不孤之意,所以教載甚厚?!?/p>
(2).不孤單,不單獨(dú)?!墩撜Z·里仁》:“德不孤,必有鄰?!?沉兼士 《<積微居小學(xué)金石論叢>序》:“今讀此編,深幸吾道之不孤?!?/p>
四明
山名。在 浙江省 寧波市 西南。自 天臺(tái)山 發(fā)脈,綿亙于 奉化 、 慈溪 、 馀姚 、 上虞 、 嵊縣 等縣境。道書以為第九洞天,又名 丹山赤水洞天 。凡二百八十二峰。相傳群峰之中,上有方石,四面如窗,中通日月星辰之光,故稱 四明山 ?!度艌D會(huì)·四明山圖考》:“ 四明山 者, 天臺(tái) 之委也。高興華頂,齊跨數(shù)邑。自 奉化 雪竇 入,則直謂之 四明 。行山中大約五六十里,山山盤亙,竹樹蔥菁,眾壑之水,亂流爭(zhēng)趨。入益深,猿鳥之聲俱絶,悄然嘻呬通顥氣,覺與世界如絶,不似 天臺(tái) 之近人也。道書稱第九洞天。峯凡二百八十二,中有 芙蓉峯 ,刻 漢 隸‘四明山心’四字。其山四穴如天窻,隔山通日月星辰之光,故曰 四明 ?!?/p>
留住
(1).等待。 漢 陳琳 《飲馬長(zhǎng)城窟行》:“邊城多健少,內(nèi)舍多寡婦,作書與內(nèi)舍,便嫁莫留住?!?/p>
(2). 宋 元 時(shí)一種泛用的市井青年名字。 宋 周密 《武林舊事·乾淳奉親》:“上詣 德壽宮 恭請(qǐng)兩殿往 浙江亭 觀潮……市井弄水人有如僧兒、留住等凡百餘人,皆手持十幅綵旗,踏浪爭(zhēng)雄?!?元 王曄 《桃花女》楔子:“單則我家有個(gè)孩兒,喚做‘石留住’,今年二十歲了?!?/p>
因循
因循 (yīnxún) 沿襲按老辦法做事 follow;continue in the same old rut 因循守舊 遲延拖拉 procrastinate 因循坐誤 輕率;隨便 indiscreet 茍或因循,何由體悟?!段鍩魰?huì)元》釋重顯名句,寄送疑長(zhǎng)老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妻兒喜相謂,一飽知可望
- 一氣暗隨鸞輅動(dòng),萬祥給會(huì)袞衣朝作者:崔敦詩作品:淳熙七年春帖子光堯壽圣憲天體道性仁誠德
- 從今放下樂清虛,做個(gè)憨憨暮故。
- 功成獻(xiàn)凱見明主,丹青畫像麒麟臺(tái)作者:李白作品:司馬將軍歌 代隴上健兒陳安
- 牙簽玉軸緗縹囊,書船貫月飛虹光作者:姚勉作品:贈(zèng)郵文秀才
- 窈窕階除天一方,隔簾時(shí)有芰荷香
- 數(shù)峰縹緲如屏面,一浦漣漪作簟紋。作者:陸游作品:村社禱晴有應(yīng)
- 詩滿花箋酒滿杯,吳中應(yīng)喜使君來作者:王洋作品:以酒餉谹父蒙以絕句為謝因次韻并敘送行這意
- 徒懷東武襚,更掩北原丘作者:李乂作品:故西臺(tái)侍郎上官公挽歌
- 尚錯(cuò)雄鳴管,猶傷半死心。作者:杜甫作品:風(fēng)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,奉呈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