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磴抱城回,入竹見虛檻
出自宋代文同《守居園池雜題涵虛亭》:
石磴抱城回,入竹見虛檻。
前望佳景多,倚筇聊此暫。
注釋參考
石磴
石級;石臺階。 南朝 梁 蕭統(tǒng) 《開善寺法會》詩:“牽蘿下石磴,攀桂陟松梁?!薄冻蹩膛陌阁@奇》卷四:“約有十?dāng)?shù)里,方得石磴,磴有百來級,級盡方是平地。” 清 錢謙益 《香山寺》詩:“云從石磴中間出,月向香臺下界生。”《收穫》1984年第3期:“有的地方石磴足有二尺高,可磴面兒只有二寸來寬,大腿高高地提上去,腳板貼緊石磴橫過來,咬著牙關(guān)彆足氣,才能升上一磴。”
虛檻
欄桿。 三國 魏 吳質(zhì) 《答東阿王書》:“伏虛檻於前殿,臨曲池而行觴?!?晉 陸云 《登臺賦》:“憑虛檻而遠(yuǎn)想兮,審歷命于斯堂。” 宋 王讜 《唐語林·補(bǔ)遺三》:“ 平泉莊 在 洛城 三十里,卉木臺榭甚佳。有虛檻,引泉水,縈迴穿鑿,像 巴峽 、 洞庭 十二峯九派。”
文同名句,守居園池雜題涵虛亭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