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釋法薰《贊豐干》:
走松門,尋寒拾。
虎斑易見,人斑難識(shí)。
識(shí)不識(shí),惡聲惡跡成狼藉。
注釋參考
不識(shí)
(1).不知道,不認(rèn)識(shí)?!对姟ご笱拧せ室印罚骸安蛔R(shí)不知,順帝之則?!?鄭玄 箋:“其為人不識(shí)古,不知今,順天之法而行之者?!?唐 韓愈 《閔己賦》:“行舟檝而不識(shí)四方兮,涉大水之漫漫。” 魯迅 《<集外集>序言》:“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(shí)的我的幼稚,而且近乎不識(shí)羞?!?/p>
(2).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。指誤殺?!吨芏Y·秋官·司刺》:“壹宥曰不識(shí)?!?鄭玄 注:“識(shí),審也。不審,若今仇讎當(dāng)報(bào)甲,見乙,誠(chéng)以為甲而殺之者?!?/p>
惡聲
惡聲 (èshēng) 兇惡憤怒之聲 verbal abuse 惡聲喝道:站住 指低級(jí)趣味的樂曲 immoral music or song 壞名聲 bad reputation惡跡
惡跡 (èjì) 惡劣的行跡;以往的丑惡之事 bad conduct 惡跡不改,以至再次入獄狼藉
狼藉 (lángjí) 亂七八糟;散亂、零散 be in disorder;scattered about in a mess 聞其兒為吏,放縱狼藉?!逗鬂h書·張酺傳》 滿目狼藉 杯盤狼藉 也作“狼籍”釋法薰名句,贊豐干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