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吳則禮《二月二十九日作》:
屋頭瀾翻聞布谷,驚怪兒童問餳粥。
爭向衡門插柳條,要遣老子知炊熟。
注釋參考
爭向
猶怎奈。向,語助詞。 唐 白居易 《題酒甕·呈夢得》詩:“若無清酒兩三甕;爭向白鬚千萬莖?” 唐 無名氏 《洞仙歌》:“無計恨征人,爭向金風(fēng)漂蕩,擣衣嘹亮?” 宋 柳永 《臨江仙》詞:“蕭條。牽情繫恨,爭向年少偏饒?”
衡門
橫木為門。指簡陋的房屋。借指隱者所居。帝王殿前侍衛(wèi)的人。專指隱者所居屋舍之門。插柳
古代寒食節(jié)的一種風(fēng)俗。 宋 趙鼎 《寒食書事》詩:“寂寞柴門村落里,也教插柳紀(jì)年華。” 清 吳偉業(yè) 《琵琶行》:“插柳停搊素手箏,燒燈罷擊花奴鼓。”
老子
老子 (Lǎozǐ) 中國春秋時思想家、道家學(xué)派創(chuàng)始人。一說老子即老聃,姓李名耳,字聃,楚國苦縣(今河南鹿邑東)人。曾為周“守藏室之史”(管藏書的史官),后隱退著《老子》一書。他把宇宙萬物的本體看做“道”,認(rèn)為它是超越時空靜止不動的實體,是產(chǎn)生整個物質(zhì)世界的總根源。他在觀察社會和自然變化時,又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,認(rèn)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兩方面的對立之中,它們互相依存,互相轉(zhuǎn)化。政治上他主張“無為”,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,回到“小國寡民”的幻境之中。老子的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Laozi 老子 (lǎozi) 父親 father 老年男子的自稱。即老夫 I;me 老子不吃你這一套炊熟
(1). 宋 代稱寒食節(jié)前一日為炊熟。因寒食禁火,節(jié)前一日必須燒好食物,故稱。 宋 孟元老 《東京夢華錄·清明節(jié)》:“尋常京師以冬至后一百五日為大寒食,前一日謂之炊熟。”
(2).指飯菜已燒熟。 宋 張耒 《敘十五日事》詩:“起來炊熟日亭午,槐葉新成庭覆翠?!?/p>
吳則禮名句,二月二十九日作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7克倫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