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曹勛《方諸曲二首》:
方諸限弱水,高出扶桑東。
霞波環(huán)玉壘,云幄護(hù)青宮。
珠臺(tái)錦複道,寶閣亙飛虹。
翠飾迎琱輦,瓊車駕彩龍。
群真瞻日御,列圣從青童。
朝退聯(lián)旌旆,杯行奏鼓鐘。
靈璈激虛籟,雅舞流神風(fēng)。
真王拊節(jié)和,清響流絕空。
哀歌悲五濁,胡為棲樊籠。
長(zhǎng)生有真訣,劫齡安可終。
注釋參考
虛籟
(1).空寂無聲?!段倪x·謝莊<月賦>》:“聲林虛籟,淪池滅波?!?呂延濟(jì) 注:“謂風(fēng)止林籟虛而不鳴?!?/p>
(2).指風(fēng)。 唐 杜甫 《游龍門奉先寺》詩:“陰壑生虛籟,月林散清影?!?楊倫 箋注:“虛籟謂風(fēng)也?!?唐 唐彥謙 《詠竹》:“醉臥涼陰沁骨清,石牀冰簟夢(mèng)難成。月明午夜生虛籟,誤聽風(fēng)聲是雨聲?!?/p>
雅舞
亦作“ 雅儛 ”。古代帝王用于祭祀天地、祖先及朝賀、宴享的舞蹈。分文、武兩大類。文舞的舞者左手執(zhí)籥,右手執(zhí)翟。武舞的舞者手執(zhí)朱干、玉戚等兵器。起源于 周 ,以后歷代均有增刪修訂,以歌頌本朝的文治武功。 三國 魏 曹丕 《于譙作》詩:“獻(xiàn)酬紛交錯(cuò),雅舞何鏘鏘?!?晉 陸云 《為顧彥先贈(zèng)婦》詩之二:“西城善雅儛,總章饒清彈?!?宋 郭茂倩 《樂府詩集·舞曲歌辭序》:“雅舞者,郊廟朝饗所奏文、武二舞是也。古之王者,樂有先后,以揖讓得天下,則先奏文舞;以征伐得天下,則先奏武舞;各尚其德也。 黃帝 之《云門》, 堯 之《大咸》, 舜 之《大韶》, 禹 之《大夏》,文舞也; 殷 之《大濩》, 周 之《大武》,武舞也。 周 存六代之樂,至 秦 惟餘《韶》、《武》; 漢 魏 以后,咸有改革,然其所用,文武二舞而已,名雖不同,不變其舞。故《古今樂録》曰:‘自 周 以來,惟改其辭,示不相襲,未有變其舞者也?!?漢 已后,又有廟舞,各用於其廟。凡此皆雅舞也?!?/p>
神風(fēng)
(1).比喻迅猛的軍隊(duì)?!段倪x·陸云<大將軍宴會(huì)被命作詩>》:“神風(fēng)潛駭,有赫茲威。” 李周翰 注:“神風(fēng),神兵也。”
(2).指人死后的英靈。 清 黃遵憲 《鐵漢樓歌》:“公無遺像有精氣,恍惚左右神風(fēng)趨。”
曹勛名句,方諸曲二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