驟暖忽寒,送春迎夏
出自宋代郭應祥《踏莎行(三月二十日元擇旬會)》:
驟暖忽寒,送春迎夏。
金沙過了酴醿謝。
漏聲款款日偏長,奇峰歷歷云如畫。
幸有杯觴,堪同保社。
棋如飛雹睛空下。
六人酬唱已成編,他年遂水留佳話。
注釋參考
驟暖
天氣突然變暖。 清 丘逢甲 《雨中春望》詩:“驟暖還寒昨夜風,江城東望曉溟濛。”
送春
(1).送別春天。 唐 白居易 《送春歸》詩:“杜鵑花落子規(guī)啼,送春何處 西江 西。” 清 周亮工 《白櫻桃》詩之二:“嶺外麥英雪是膚,送春新脫紫霞襦?!?清 龔自珍 《西郊落花歌》:“先生探春人不覺,先生送春人又嗤?!?/p>
(2).舊時立春日的一種風俗。 胡樸安 《中華全國風俗志·山東·惠民縣之歲時》:“立春日,官吏各執(zhí)彩仗……制小春牛遍送搢紳家,謂之送春?!?/p>
迎夏
(1).古代祭禮之一。古人以夏和五方之南、五色之赤相配應,故于立夏日,天子率百官出南郊祭 赤帝 ,迎接夏季到來?!抖Y記·月令》:“立夏之日,天子親帥三公、九卿、大夫以迎夏於南郊?!?鄭玄 注:“迎夏,祭 赤帝 赤熛怒 於南郊之兆也。” 南朝 梁 劉孝威 《行幸甘泉宮歌》:“ 漢 家迎夏畢,避暑 甘泉宮 。” 唐 劉禹錫 《翠微寺有感》詩:“朱旗迎夏畢,涼軒避暑來?!?/p>
(2).指每逢夏日。 漢 張衡 《應閑》:“夫玄龍,迎夏則凌云而奮鱗,樂時也;涉冬則淈泥而潛蟠,避害也?!?/p>
郭應祥名句,踏莎行(三月二十日元擇旬會)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