沆瀣不足吞,正一知所歸
出自宋代陳洵直《九鎖步虛詞第七洞微鎖》:
嘉遁仰靈范,世道何韁{七幾}。
長生昔對面,皇丘昧玄機。
沆瀣不足吞,正一知所歸。
七鎖度靈鑰,進力行洞微。
注釋參考
沆瀣
沆瀣 (hàngxiè) 夜間的水氣,露水 evening mist 呼吸沆瀣兮餐朝霞?!抉R相如《大人賦》不足
不足 (bùzú) 不充足,不夠,滿足不了需要 inadequate;be not enough 二十尚不足?!稑犯娂つ吧仙!?最愛湖東行不足。——唐·白居易《錢塘湖春行》 缺少或沒有 lack 信心不足 少于,不到 less than 不足一千 不能;不可以 can’t;should not 此中語云:“不足為外人道也。”——晉·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 不值得,不必 not worth正一
(1).純真之一。道家認為“一”為世界萬物之本,永恒不變。 南朝 齊 顧歡 《夷夏論》:“佛號正真,道稱正一,一歸無死,真會無生,在名則反,在實則合?!?唐 盧照鄰 《病梨樹賦》:“高談?wù)?,則古之 蒙莊子 ;深入不二,則今之 維摩詰 ?!?南唐 譚峭 《化書·道化·正一》:“命之則四(虛、神、氣、形),根之則一,守之不得,舍之不失,是謂正一?!?/p>
(2).道教的一派。原為五斗米道,為 東漢 張陵 所創(chuàng)。傳說 太上老君 親授 張陵 《太平洞極經(jīng)》、《太玄經(jīng)》、《五斗經(jīng)》、《正一經(jīng)》各若干卷。 張陵 傳授于后裔及其門徒。后 張陵 被尊為“天師”、“正一天師”,其所創(chuàng)之道派亦稱為“天師道”、“正一道”。 唐 宋 后南北天師道與上清、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,統(tǒng)稱為“正一道”。主要奉持《正一經(jīng)》,崇拜鬼神,畫符念咒、驅(qū)鬼降妖、祈福禳災等。《舊唐書·隱逸傳·司馬承禎》:“﹝ 承禎 ﹞事 潘師正 ,傅其符籙及辟穀、導引、服餌之術(shù)。 師正 特賞異之,謂曰:‘我自 陶隱居 傳正一之法,至汝四葉矣?!薄对贰め尷蟼鳌埮c材》:“八年,授正一教主,主領(lǐng)三山符籙。”《警世通言·金令史美婢酬秀童》:“這一房道士,世傳正一道教,善能書符遣將,剖斷人間禍福?!?/p>
所歸
(1).歸依;歸宿?!独献印罚骸皟眱辟馊魺o所歸?!?晉 潘岳 《金谷集作詩》:“投分寄石友,白首同所歸?!?/p>
(2).歸向;歸屬。 漢 楊惲 《報孫會宗書》:“下流之人,眾毀所歸。” 漢 班彪 《王命論》:“事成,少受其利;不成,禍有所歸?!?/p>
(3).稱贊。 晉 羊祜 《讓開府表》:“功未為眾所歸,而荷厚祿,則使勞臣不勸?!?/p>
陳洵直名句,九鎖步虛詞第七洞微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