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陳亞《嗤人面黑》:
笑似烏梅裂,啼如豉汗流。
眉間粘帖子,已上是幞頭。
注釋參考
眉間
眉間 (méijiān) 在二側(cè)眉毛間、額部的平坦隆起;亦指緊接著鼻根上方的額骨或正中矢狀斷面通過此區(qū)的一點(diǎn) glabella帖子
帖子 (tiězi) 請(qǐng)柬 invitation 喜帖 邀請(qǐng)客人時(shí)送去的通知 card 回帖 謝帖幞頭
古代一種頭巾。古人以皂絹三尺裹發(fā),有四帶,二帶系腦后垂之,二帶反系頭上,令曲折附項(xiàng),故稱“四腳”或“折上巾”。至 北周 武帝 時(shí)裁出腳后幞發(fā),始名“幞頭”。初用軟帛垂腳, 隋 始以桐木為骨子, 唐 方以羅代繒。帝服則腳上曲,人臣下垂。 五代 漸變平直。 宋 制有直腳、局腳、交腳、朝天、順風(fēng)等式樣。惟直腳為貴賤通服,皇帝或服上曲。參閱 唐 封演 《封氏聞見記·巾幞》、 宋 沉括 《夢(mèng)溪筆談·故事一》、《宋史·輿服志五》、 明 王圻 《三才圖會(huì)·衣服二》、 清 俞正燮 《癸巳存稿·幞》。 唐 張鷟 《游仙窟》:“ 十娘 即喚 桂心 ,并呼 芍藥 ,與少府脫鞾履、疊袍衣,閣幞頭,掛腰帶?!?金 董解元 《西廂記諸宮調(diào)》卷七:“偏帶兒是犀角,幞頭兒是烏紗?!薄度辶滞馐贰返谒亩兀骸?應(yīng)天府 尹大人 戴著幞頭,穿著蟒袍,行過了禮。”
襆頭:即幞頭。古代包頭軟巾,有四帶,二帶系腦后垂之,二帶反系頭上,令曲折附頂。也稱四腳、折上巾?!端鍟ざY儀志七》:“故事,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,俗人謂之襆頭。”《資治通鑒·后晉齊王天福八年》:“﹝ 楚王 希范 ﹞作九龍殿,刻沉香為八龍,飾以金寶,長(zhǎng)十餘丈,抱柱相向; 希范 居其中,自為一龍,其襆頭腳長(zhǎng)丈餘,以象龍角?!眳⒁姟?幞頭 ”。
陳亞名句,嗤人面黑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