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張榘《送姚提干行》:
虛齋鎮(zhèn)東鄞,從這南容君。
我初未之識,邕翰傾殷勤。
修潔以博羽,秀美而有文。
玉犀映秋水,英辭涌春云。
雞距角魯蜀,昂然鶴非群。
晤言到期圣處,商也樂所聞。
最喜直而度,壯音駴鼓鼖。
告子少於孟,先策養(yǎng)氣勛。
牛山木信美,謹勿容斧斤。
助苗固得槁,可使稗不耘。
觀于所植立,真能張吾軍。
仁義可效治,淵源在河汾。
詩書自師友,芝蘭足膏薰。
剛風接勁翮,去去翔霄旻。
清時有聞者,必也吾子云。
注釋參考
仁義
仁義 (rényì) 寬厚正直 kindheartedness and justice 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。——《韓非子·五蠹》 仁義之舉 〈方〉∶性情溫順,通達事理 gentle淵源
淵源 (yuānyuán) 源流,本原 source;origin 測其淵源,覽其清濁,未有厲俗獨行若寧者也。——《三國志·管寧傳》 事物淵源河汾
(1). 黃河 與 汾水 的并稱。亦指 山西省 西南部地區(qū)。《史記·晉世家》:“ 唐 在 河 汾 之東,方百里,故曰 唐 叔虞 。” 唐 蘇颋 《汾上驚秋》詩:“北風吹白云,萬里渡 河 汾 ?!?元 周伯琦 《過太行山》詩:“ 戰(zhàn)國 東西分 晉 趙 ,中原南北帶 河 汾 ?!?清 錢謙益 《山西布政司提學右參議兼按察司僉事文翔鳳授朝議大夫》:“以爾有六經(jīng)七制之學,故命爾以 河 汾 。”
(2). 隋 代 王通 設教 河 汾 之間,受業(yè)者達千馀人。見《新唐書·隱逸傳·王績》。后以“河汾”指稱 王通 及其學術(shù)流派。 明 高啟 《追挽恭孝先生》詩之一:“ 關(guān) 洛 遺風在, 河 汾 舊業(yè)傳?!?清 錢謙益 《汲古閣毛氏新刻十七史序》:“其名汰學者於 涑水 、 新安 ,奉為丹書,獨反唇於 河 汾 之《元經(jīng)》,則目睫之論也?!?/p>
張榘名句,送姚提干行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