摻祛欲言不盡意,更取濁酒從君斟
出自宋代樓鑰《送鄭楚客司法之岳陽》:
先生作賦真八吟,高處獨步無古今。
少從三山來四明,一郡士子多青衿。
我嘗學事六七載,膏馥沾丐資之深。
竊名文場掌帝制,至今不敢忘指南。
英英二子俱秀爽,遺以一經無籯金。
長公奉母上巴陵,念君遠去因論心。
見君詩編筆雖敏,三嘆未見朱弦音。
海瀕熬波幸解組,未知宦路多嶇嶔。
先生賦編更熟讀,非止駢儷夸詞林。
其中關鍵妙一世,字字諧協(xié)如鳴琴。
談經況有著述在,持論肯為向與歆。
青箱但能世其業(yè),前躡雋軌將駸駸。
君家曾無錐可卓,遲次幸此突不黔。
不惟母老身非少,廉介又務循官箴。
量入為出可不謹,斤斤饑食寒有衾。
非求多藏第約己,瓶儲紙裹跡可尋。
法曹持平守三尺,平反一笑神所臨。
謹毋失己毋失人,同列當和時盍簪。
上官善事免曠職,首上尻高宜致欽。
岳陽樓號天下稀,地坼吳楚連衡郴。
洞庭漫汗天立壁,君山當中出青岑。
向來命名字以楚,宦游直到重湖潯。
登樓談笑領僚屬,風流欣遇賢侯任。
君行應得江山助,新篇寄我毋浮沉。
摻祛欲言不盡意,更取濁酒從君斟。
注釋參考
言不盡意
(1).語言不能表達思想的全部內容。《易·繫辭上》:“子曰:‘書不盡言,言不盡意?!?晉 歐陽建 《言盡意論》:“世之論者以為‘言不盡意’由來尚矣?!?朱自清 《詩文評的發(fā)展》:“原來我們的‘求好’的藝術論淵源于道家,而道家不信賴語言,以為‘言不盡意’,所以崇尚‘無端崖之辭’。”后多用為書信結尾套語,表示意有未盡。 宋 蘇軾 《與范元長書》之二:“臨紙哽塞,言不盡意?!?明 賈仲名 《蕭淑蘭》第三折:“寫就了也,我念一徧:不才妾 蕭淑蘭 病中作詞一闋,詞寄《菩薩蠻》,奉上文郎 云杰 翰座,謹望挽回春色。詞不盡言,言不盡意?!?/p>
(2). 魏 晉 玄學命題。與“言盡意”相對。 三國 魏 荀粲 等提出“言不盡意”說,認為“象外之意,繫表之言”都是“藴而不出”的,所以“六籍雖存,固圣人之糠粃?!币姟度龂尽の褐尽ぼ鲝獋鳌?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《晉陽秋》。
成語解釋情意曲折深遠,言語難以全部表達。常用于書信末尾,表示說的話沒能把意思都表達出來。言不盡意出處《易·系辭上》:“書不盡言,言不盡意。”使用例句病中作詞一闕,調寄《菩薩蠻》,奉上文郎云杰翰座,謹望挽回春色。詞不盡言,言不盡意。樓鑰名句,送鄭楚客司法之岳陽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