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接武陵馀勝氣,江吞大別仍東注
出自宋代管鑒《滿江紅(清明前三日登清暉作)》:
十日狂風(fēng),都斷送、杏花紅去。
卻是有、海棠枝上,一分春住。
桃葉桃根渾未覺,櫻桃楊柳成輕負(fù)。
強(qiáng)尊前、抖擻舊精神,誰能許。
時(shí)不再,歡難屢。
心未老,杯頻舉。
尚不妨領(lǐng)略,登臨佳處。
山接武陵馀勝氣,江吞大別仍東注。
嘆圣賢、功業(yè)與江山,無今古。
注釋參考
接武
(1).步履相接。謂小步前進(jìn)?!抖Y記·曲禮上》:“堂上接武,堂下布武?!?鄭玄 注:“武,跡也。亦相接,謂每移足半躡之?!?清 孔尚任 《桃花扇·哄丁》:“楹鼓逢逢將曙天,諸生接武 杏壇 前?!?/p>
(2).步履相接。指舞步相接?!冻o·大招》:“二八接武,投詩賦只?!?朱熹 集注:“接,連也。武,跡也。”
(3).步履相接。形容人多擁擠。 晉 葛洪 《抱樸子·崇教》:“是以遐覽淵博者,曠代而時(shí)有;面墻之徒,比肩而接武也。”《魏書·李諧傳》:“異人相趨于絳闕,鴻生接武于儒館。” 唐 劉知幾 《史通·忤時(shí)》:“當(dāng)今朝號(hào)得人,國稱多士。 蓬山 之下,良直差肩;蕓閣之中,英奇接武?!薄督鹗贰ご蘖鳌罚骸爱?dāng)時(shí)冒進(jìn)之徒,爭援 劉 齊 故事以冀非分者,比肩接武?!?/p>
(4).步履相接。形容親近;接近。 唐 權(quán)德輿 《戶部王曹長楊考功崔刑部二院長并同鍾陵使府之舊因以寄贈(zèng)》詩:“外庭時(shí)接武,廣陌更連鑣?!?宋 司馬光 《與呂晦叔簡》:“自 晦叔 入都,及得共事,每與僚寀行坐不相離,未嘗得伸悃愊,雖日夕接武,猶隔闊千里也。”
(5).步履相接。前后相接;繼承。 南朝 梁 劉勰 《文心雕龍·物色》:“古來辭人,異代接武,莫不參伍以相變,因革以為功。”《新唐書·上官儀傳》:“御史供奉赤墀下,接武夔龍,簉羽鵷鷺,豈 雍州 判佐比乎?” 馬宗霍 《書林藻鑒》:“ 唐 代書家之盛,不減于 晉 ,因由接武六朝,家傳世習(xí),自易為工?!?/p>
勝氣
(1).不平凡的氣質(zhì)、氣度。 南朝 梁 蕭統(tǒng) 《與晉安王令》:“ 陸生 資忠履貞,冰清玉潔,文該四始,學(xué)遍九流,高情勝氣,逌然直上。” 南朝 梁 慧皎 《高僧傳·yi{1-1}解四·僧徹》:“嘗至山南,扳松而嘯,於是清風(fēng)遠(yuǎn)集,眾鳥和鳴,超然有勝氣?!?/p>
(2).強(qiáng)盛的氣勢。 唐 宋璟 《奉和圣制送張說巡邊》:“德風(fēng)邊草偃,勝氣朔云平?!?唐 吳筠 《建業(yè)懷古》詩:“王風(fēng)久泯滅,勝氣猶氤氳。” 宋 蘇舜欽 等《地動(dòng)聯(lián)句》:“濃寒有勝氣,天凍無敗期?!?/p>
大別
(1).長別。 三國 魏 曹植 《贈(zèng)白馬王彪》詩序:“蓋以大別在數(shù)日,是用自剖,與王辭焉?!?/p>
(2).大略,大致。 清 戴震 《原善》卷下:“人之性相近,習(xí)然后相遠(yuǎn),大別言之也?!?/p>
(3).從大類上區(qū)分。 朱自清 《中國歌謠》四:“《吳歌甲集》里所收的歌謠,大別為兒歌、民歌二類。” 郭沫若 《屈原研究》:“ 周 秦 諸子同是主張大一統(tǒng)的,但大別也可分為兩派?!?/p>
(4).山名?!稌び碡暋罚骸?內(nèi)方 ,至于 大別 。”參見“ 大別山 ”。
管鑒名句,滿江紅(清明前三日登清暉作)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10美美摳圖大師工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