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過而改,知難而退
出自宋代釋正覺《吳傅朋郎中書來嘗得李伯時所畫震旦第一祖西》:
其來何求,其去無得。
寂漠度嶺兮萬里獨行,清白傳家兮九年一默。
針芥投而妙不可名,毫厘差而敝不可塞。
知過而改,知難而退。
誰去誰來,自買自賣。
當(dāng)面諱卻兮滿眼烏華,望涯贊之兮隔身鯨海。
注釋參考
知過
自知過失。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吾知所過矣,將改之。” 魯迅 《且介亭雜文·門外文談》:“何等有人情,又何等知過,何等守法,又何等果決,我們的文學(xué)家做得出來么?”
知難而退
知難而退 (zhīnán értuì) 原指作戰(zhàn)時要見機而動,不硬做做不到的事情。后指遇到困難就退縮,不去克服 withdraw after learning of the difficulties 成語解釋原指作戰(zhàn)要見機而行,不要做實際上無法辦到的事。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難就后退。知難而退出處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“見可而行,知難而退,軍之善政也?!笔褂美溆绕涫且驗樵谀且患壚镉腥?、四個“吵客”,弄得那位英文教員不得不知難而退。釋正覺名句,吳傅朋郎中書來嘗得李伯時所畫震旦第一祖西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