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違神祇,天則罰之;禮義有愆,夫則薄之。
出自宋代 范曄《后漢書·列傳·列女傳》:
摘自《后漢書·列傳·列女傳》
解釋:如果行為違背神靈,就會(huì)受到上天的懲罰。禮義如果有過錯(cuò),就會(huì)受到上天的薄遇。
原文摘要:
2浣塵穢,服飾鮮潔,沐浴以時(shí),身不垢辱,是謂婦容。專心紡績(jī),不好戲笑,潔齊酒食,以奉賓客,是謂婦功。此四者,女人之大德,而不可乏之者也。然為之甚易,唯在存心耳。古人有言:“仁遠(yuǎn)乎哉?我欲仁,而仁斯至矣?!贝酥^也。專心第五?!抖Y》,夫有再娶之義,婦無二適之文,故曰夫者天也。天固不可逃,夫固不可離也。行違神祇,天則罰之;禮義有愆,夫則薄之。故《女憲》曰:“得意一人,是謂永畢;失意一人,是謂永訖?!庇伤寡灾虿豢刹磺笃湫?。然所求者,亦非謂佞媚茍親也,固莫若專心正色。禮義居潔,耳無涂聽,目無邪視,出無冶容,入無廢飾,無聚會(huì)群輩,無看視門戶,此則謂專心正色矣。若夫動(dòng)靜輕脫,視聽陜輸,入則亂發(fā)壞形,出則窈窕作態(tài),說所不當(dāng)?shù)?,觀所不當(dāng)視,此謂
注釋參考
行違
行為乖戾。 宋 王明清 《投轄錄》:“我之主翁行違多不循道理,寵婢多而無嗣息,每鉤致年少之徒與群妾合,久則斃之?!?/p>
神祇
神祇 (shénqí) 指天神和地神,泛指神明 god 吾不知子之牧羊,何所用哉?神祇豈宰殺乎?——唐· 李朝威《柳毅傳》天則
(1).猶天道。自然的法則?!兑住で罚骸扒镁?,乃見天則?!?唐 楊炯 《渾天賦》:“俯察人事,仰觀天則?!?清 黃宗羲 《鄭蘭皋八十壽序》:“時(shí)有常變,勢(shì)有順逆,德有剛?cè)幔愑行罢?。然此中各有自然之天則。” 劉師培 《無政府主義之平等觀》:“近世哲學(xué)家以此法為天則。謂天下事物,均依自然定規(guī)之活動(dòng)力,即變形變化之際,亦各有一定不易之定規(guī)。”
(2).天子的法令。
禮義
禮義 (lǐyì) 奴隸社會(huì)和封建社會(huì)的等級(jí)制度,以及與此相適應(yīng)的一套禮節(jié)儀式即為禮,合于這些的做法即為義 rite and morality to carry out in the feudalist society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上》范曄名句,后漢書·列傳·列女傳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