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之于色也,有同美焉。
出自先秦 孟子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上·第七節(jié)》:
摘自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上·第七節(jié)》
解釋:眼睛對于顏色,有共同的美的感受。
原文摘要:
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。如使口之于味也,其性與人殊,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,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于味也?至于味,天下期于易牙,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。至于聲,天下期于師曠,是天下之耳相似也。惟目亦然。至于子都,天下莫不知其姣也。不知子都之姣者,無目者也。故曰:口之于味也,有同耆焉;耳之于聲也,有同聽焉;目之于色也,有同美焉。至于心,獨無所同然乎?心之所同然者何也?謂理也,義也。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。故理義之悅我心,猶芻豢之悅我口?!?/p>
注釋參考
有同
如同。 唐 無名氏 《開河記》:“陛下欲聽狂夫之言,學亡 秦 之事,但恐社稷崩離,有同 秦 世。”
孟子名句,孟子·告子章句上·第七節(jié)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