豈不務(wù)安養(yǎng),斯民歌樂易
出自宋代梅堯臣《朱武太傅通判常州兼寄胡武平》:
昔我陽夏公,嘗茲同郡治。
政余作東園,草木尚有意。
豈不務(wù)安養(yǎng),斯民歌樂易。
是時有賢才,鄉(xiāng)舉堪皇器。
今方居冢廬,試質(zhì)當(dāng)時事。
愿君思前人,文雅庶未墬。
注釋參考
豈不
豈不 (qǐbù) 難道不…?怎么不…? wouldn’t it result in 豈不容易?安養(yǎng)
(1).佛教語。即極樂世界。謂眾生生此世界,可以安心養(yǎng)身,聞法修道,故名。 南朝 宋 謝靈運 《廬山慧遠法師誄》:“安養(yǎng)有寄,閻浮無希?!?南朝 梁 慧皎 《高僧傳·yi{1-1}解·釋僧叡》:“ 叡 善攝威儀,宏讚經(jīng)法,常迴此諸業(yè),愿生安養(yǎng),每行住坐臥,不敢正背西方?!?/p>
(2).安息休養(yǎng)。 宋 陳師道 《賀本州劉大夫書》:“倉庫既傾,饑寒并解;鯨鯢就戮,金鼓不鳴。方茲安養(yǎng)之秋,樂得循良之吏。” 清 趙翼 《廿二史札記》卷三三:“天下府州縣官來朝,帝諭之曰:‘天下初定,百姓財力俱困,如初飛之鳥,不可拔其羽;新植之木,不可搖其根,在安養(yǎng)生息之而已。’”
(3).猶長養(yǎng),滋養(yǎng)。《云笈七籤》卷二六:“天氣安和,芝草常生。地?zé)o寒暑,安養(yǎng)萬物。”
民歌
民歌 (míngē) 起源于或流傳于一個國家或地區(qū)的老百姓中間并成為他們獨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 ballad;folk song樂易
和樂平易?!盾髯印s辱》:“安利者常樂易,危害者常憂險;樂易者常壽長,憂險者常夭折。” 楊倞 注:“樂易,歡樂平易也,《詩》所謂愷悌者也?!?唐 韓愈 《南海神廟碑》:“公正直方嚴(yán),中心樂易,秪慎所職,治人以明,事神以誠?!?宋 歐陽修 《梅圣俞墓志銘》:“ 圣俞 為人仁厚樂易,未嘗忤於物?!?清 劉大櫆 《中書舍人程君墓志銘》:“然君之與人,外雖樂易,而性剛以嚴(yán),不能隨人為是非然否,惟義之從。”
梅堯臣名句,朱武太傅通判常州兼寄胡武平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