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陰下,稱箋毫唱和,杖履追隨
出自宋代王之道《勝勝慢(和張文伯木犀)》:
菊團(tuán)封綠,蓮萼凋紅,蕭然獨(dú)見芳姿。
短墻高榭,疏筠怪石偏宜。
香遍秋風(fēng)到處,微雨過、清露零時(shí)。
花陰下,稱箋毫唱和,杖履追隨。
曷似江頭竹外,凌霜犯雪,歲晚爭奇。
夕賞朝吟,勸秋莫放離披。
細(xì)看石楠玉茗,葉縱似、風(fēng)韻輸伊。
最好處,擁新妝、臨鑒碧溪。
注釋參考
花陰
為花叢遮蔽而不見日光之處。 唐 鄭谷 《寄贈(zèng)孫路處士》詩:“酒醒蘚砌花陰轉(zhuǎn),病起漁舟鷺跡多。” 元 張翥 《半村為傅處士賦》詩:“兩岸花陰連第宅,一川草色散雞豚?!薄都t樓夢》第七九回:“話説 寶玉 才祭完 晴雯 ,只聽花陰中有個(gè)人聲,倒嚇了一跳?!?許地山 《綴網(wǎng)勞蛛》:“ 尚潔 陪她在花陰底下走著?!?/p>
箋毫
紙筆。舊題 宋 尤袤 《全唐詩話·韋蟾》:“ 蟾 曾書《文選》句云:‘悲莫悲兮生別離,登山臨水送將歸。’以牋毫授賓從,請續(xù)其句。”
唱和
唱和 (chànghè) 以原韻律答和他人的詩或詞 write and reply in poems, using the same rhyme sequence 歌唱時(shí)此唱彼和,互相呼應(yīng) one singing a song and the others joining in the chorus杖履
(1).老者所用的手杖和鞋子。 唐 李商隱 《為山南薛從事謝辟啟》:“方思捧持杖履,廁列生徒;豈望便上仙舟,遽塵蓮府?!?清 錢謙益 《祭都御史曹公文》:“儼觚稜之在望,撰杖履其奚從?”
(2).對老者、尊者的敬稱。 宋 蘇軾 《夜坐與邁聯(lián)句》:“樂哉今夕游,復(fù)此陪杖履?!?明 張煌言 《祭建國公鄭羽長鴻逵文》:“千里片鴻,經(jīng)年尺鯉,北顧旌旗,南詢杖履?!?清 姚鼐 《復(fù)曹云路書》:“賢從子謂杖履秋冬或來郡,然則不盡之意可面陳。”
(3).謂拄杖漫步。 唐 朱慶馀 《和劉補(bǔ)闕秋園寓興》之三:“逍遙人事外,杖履入杉蘿?!?清 曹寅 《讀梅耦長<西山>詩》詩:“杖履凌云巔,行歌弔龍宅?!?/p>
追隨
追隨 (zhuīsuí) follow 仿效前人的事跡 跟隨 經(jīng)常追隨著他的記者們王之道名句,勝勝慢(和張文伯木犀)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10周五夜放克h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