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明代羅貫中《孔明智退司馬懿》:
孔明分撥已定,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縣搬運(yùn)糧草。
忽然十余次飛馬{1|1}報到,說:“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,望西城蜂擁而來!”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,只有一班文官,所引五千軍,已分一半先運(yùn)糧草去了,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。
眾官聽得這個消息,盡皆失色。
孔明登城望之,果然塵土沖天,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。
孔明傳令,教“將旌旗盡皆隱匿;諸軍各守城鋪,如有妄行出入,及高言大語者,斬之!大開四門,每一門用二十軍士,扮作百姓,灑掃街道。
如魏兵到時,不可擅動,吾自有計。
”孔明乃披鶴氅,戴綸巾,引二小童攜琴一張,于城上敵樓前,憑欄而坐,焚香操琴。
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,見了如此模樣,皆不敢進(jìn),急報與司馬懿。
懿笑而不信,遂止住三軍,自飛馬遠(yuǎn)遠(yuǎn)望之。
果見孔明坐于城樓之上,笑容可掬,焚香操琴。
左有一童子,手捧寶劍;右有一童子,手執(zhí)麈尾。
城門內(nèi)外,有二十余百姓,低頭灑掃,旁若無人。
懿看畢大疑,便到中軍,教后軍作前軍,前軍作后軍,望北山路而退。
次子司馬昭日:“莫非諸葛亮無軍,故作此態(tài)?父親何故便退兵?”懿日:“亮平生謹(jǐn)慎,不曾弄險。
今大開城門,必有埋伏。
我兵若進(jìn),中其計也。
汝輩豈知?宜速退。
”于是兩路兵盡皆退去。
注釋參考
到時
(1).到達(dá)之時。 唐 白居易 《和韋庶子<遠(yuǎn)訪赴宴未夜先歸>之作兼呈裴員外》詩:“到時常晚歸時早,笑樂三分校一分。”
(2).到那時候。 唐 于鵠 《送唐中丞入道》詩:“到時漫髮春泉里,猶夢紅樓簫鼓聲?!?/p>
(3).到了預(yù)定時間。如:到時不候。
不可
不可 (bùkě) 不可能;不可以 should not 兼與藥相粘,不可取?!巍ど蚶ā秹粝P談·活板》 學(xué)不可以已?!盾髯印駥W(xué)》 決不能,必須不 must not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。——《資治通鑒》 不可一概而論 與“非”搭配,表示必須或一定 simply must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,我非去不可羅貫中名句,孔明智退司馬懿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