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取象於天,下取法於地,中取則於人,人之所以群居,和壹之理盡矣。
出自宋代 李昉、李穆、徐鉉《太平御覽·禮儀部·卷二十四》:
摘自《太平御覽·禮儀部·卷二十四》
解釋:禮的制定,上取法于天,下取法于地,中間取法于人,人們共同居住、和諧統(tǒng)一的道理全在這里了。
原文摘要:
也?"(言法此變易可以期,何以乃三年為。)曰:"加隆焉爾也,焉使倍之,故再期也。"(言於父母加隆其恩,使倍期也。下焉猶然。)"由九月以下,何也?"曰:"焉使弗及也。"(言使其恩不若父母。)故三年以為隆,緦、小功以為殺,期九月為間。上取象於天,下取法於地,中取則於人,人之所以群居,和壹之理盡矣。(取象於天地謂法其變易也。自三年以至緦,皆歲時(shí)之?dāng)?shù)也。言既象天地,又足以盡人聚居,純厚之恩也。)《左傳·哀下》曰:越圍吳,趙孟降於喪食,(趙孟,襄子無恤,時(shí)有父簡(jiǎn)子喪。)楚隆曰:"三年之喪,親昵之極也。主又降之,無乃有故乎?"(楚隆,襄子家臣。)趙孟曰:"黃池之役,先主
注釋參考
取象
(1).以某事物作為榜樣?!肚f子·天道》:“夫尊卑先后,天地之行也,故圣人取象焉?!?/p>
(2).取某事物之征象。 宋 沉括 《夢(mèng)溪筆談·象數(shù)一》:“所謂青龍者,東方厥陰之氣,其性仁,其神化,其色青,其形長(zhǎng),其蟲鱗……其他取象皆如是?!?宋 沉括 《夢(mèng)溪筆談·象數(shù)一》:“四方取象:蒼龍、bai{1*1}虎、朱雀、螣蛇。”
取法
[take as one's model] 效法
詳細(xì)解釋取以為法則;效法?!抖Y記·三年問》:“上取象於天,下取法於地,中取則於人?!薄稘h書·魏相傳》:“天子之義,必純?nèi)》ㄌ斓?,而觀於先圣?!?宋 秦觀 《主術(shù)》:“愿鑒 漢 唐 之弊,專取法於 仁祖 ?!?zhou{1-1}恩{1~1}來 《老區(qū)半老區(qū)的土改與整黨工作》八:“ 平山縣 的典型經(jīng)驗(yàn),應(yīng)為各地所取法?!?/p>
取則
取作準(zhǔn)則、規(guī)范或榜樣?!段倪x·任昉<王文憲集序>》:“掛服捐駒,前良取則?!?李善 注引 趙岐 《三輔決錄》:“ 長(zhǎng)安 劉氏 ,唯有 孟公 ,談?wù)呷t?!薄端鍟そ?jīng)籍志四》:“﹝ 摯虞 ﹞自詩賦下,各為條貫,合而編之,謂為《流別》。是后……屬辭之士,以為覃奧,而取則焉?!?明 宋濂 《恭題御制論語解二章后》:“慮一二儒臣未達(dá)注釋之凡,乃手釋二章以賜 克表 ,俾取則而為之?!?/p>
所以
所以 (suǒyǐ) 表示因果關(guān)系,常與“因?yàn)椤边B用 so;therefore 因?yàn)榭炭嘤?xùn)練,所以成績(jī)提高很快 指實(shí)在的情由或適當(dāng)舉動(dòng) should be;have to 忘乎所以 所用;用來 use 夫仁義辨智,非所以持國(guó)也 原因;緣故 reason;origin 故今具道所以?!巍?王安石《答司馬諫議書》 此所以學(xué)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?!醢彩队伟U山記》群居
群居 (qúnjū) 成群地聚居于一處 live in groups和壹
見“ 和一 ”。
李昉、李穆、徐鉉名句,太平御覽·禮儀部·卷二十四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10吳簽磁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