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先秦 荀子《荀子·性惡》:
摘自《荀子·性惡》
解釋:人的本性是惡的,善良的人是通過后天努力達(dá)到的。
原文摘要:
人之性惡,其善者偽也。今人之性,生而有好利焉,順是,故爭奪生而辭 讓亡焉;生而有疾惡焉,順是,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;生而有耳目之欲,有好聲色 焉,順是,故淫{1|1}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。然則從人之性,順人之情,必出于爭奪,合于犯分亂理,而歸于暴。故必將有師法之化,禮義之道,然后出于辭讓,合于文 理,而歸于治。用此觀之,人之性惡明矣,其善者偽也。故枸木必將待檃栝、烝矯然后直;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后利;今人之性惡,必將 待師法然后正,得禮義然后治,今人無師法,則偏險而不正;無禮義,則悖亂而不 治,古者圣王以人性惡,以為偏險而不正,悖亂而不治,是以為之起禮義,制法度, 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,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(dǎo)之也,始皆出于治,合于道者也
注釋參考
性惡
戰(zhàn)國 時 荀子 的觀點(diǎn)之一。認(rèn)為人性本來是惡的,必須以禮義刑罰治之,才能使之改惡從善。與 孟子 的性善論相對立,也是一種先驗(yàn)的人性論?!盾髯印ば詯骸罚骸叭酥詯?,其善者偽也?!眳⒁姟?性善 ”。
荀子名句,荀子·性惡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