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取貝多翻半字,還將陽焰諭三身。
出自唐朝權(quán)德輿《酬靈徹上人以詩代書見寄》
蓮花出水地無塵,中有南宗了義人。已取貝多翻半字,
還將陽焰諭三身。碧云飛處詩偏麗,白月圓時信本真。
更喜開緘銷熱惱,西方社里舊相親。
注釋參考
貝多
(1).梵語的音譯。意為樹葉。古 印度 常以多羅樹葉寫經(jīng)。亦指佛陀在其下成道的菩提樹。《佛說自誓三昧經(jīng)》:“佛告天子:昔吾出家,以汝為證;詣貝多樹,汝復為證?!?唐 段成式 《酉陽雜俎·木篇》:“貝多,出 摩伽陁國 ,長六七丈,經(jīng)冬不凋。此樹有三種:一者多羅娑力叉貝多;二者多梨婆力叉貝多;三者部婆力叉多羅多梨。并書其葉,部闍一色取其皮書之。貝多是梵語, 漢 翻為葉。貝多婆力叉者, 漢 言葉樹也。 西域 經(jīng)書,用此三種皮葉,若能保護,亦得五六百年?!?清 閻爾梅 《遂初園詩》:“東隣賸有逃禪地,更向 祗園 種貝多?!币嘧g作“貝多羅”。 清 吳偉業(yè) 《送張玉甲憲長之官邛雅》詩之三:“欲問辟支諸佛土,貝多羅樹即關頭?!?清 陳維崧 《賀新郎·中元感懷》詞:“亟倩蘭陀張浄饌,拋作貝多羅子,早勘破人間生死。”
(2).借指佛經(jīng)。 唐 張鼎 《僧舍小池》詩:“貝多文字古,宜向此中翻?!?清 顧景星 《<楝亭集>序》:“貝多、金碧、象數(shù)、藝術(shù),無所不窺?!?/p>
(3).傳說中的國名。 南朝 梁 任昉 《述異記》卷上:“ 周成王 元年, 貝多國 人獻舞萑, 周公 命返之?!?/p>
將陽
徘徊;搖動貌?!渡袝髠鳌肪硪幌拢骸?羲伯 之樂,舞將陽,其歌聲比大謡,名曰《朱于》?!?鄭玄 注:“將陽,言象物之秀實動搖也?!?清 朱駿聲 《說文通訓定聲·壯部》:“將陽,猶相羊也?!?/p>
三身
(1).傳說海外有國,國人一首三身。《山海經(jīng)·海外西經(jīng)》:“ 三身國 在 夏后啟 北,一首而三身?!薄痘茨献印椥斡枴罚骸胺埠M馊鶉?,自西北至西南方,有…… 丈夫民 、 奇嵇股民 、 一臂民 、 三身民 ?!?/p>
(2).佛教語。說法不一。通常指法身、報身和化身(或應身)。乃成佛所證之果?!督鸸饷髯顒偻踅?jīng)·分別三身品》:“如是三身具足,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?!?唐 權(quán)德輿 《酬靈徹上人以詩代書見寄》詩:“已取貝多翻半字,還將陽燄諭三身。”《朱子語類》卷一二五:“佛氏所謂三身:法身者, 釋迦 之本性也;報身者, 釋迦 之德業(yè)也;肉身者, 釋迦 之真身而實有之人也?!?清 阮葵生 《茶馀客話》卷十四:“凡佛皆有三身:一曰法身,謂圓心所證;二曰報身,謂萬善所感;三曰化身,謂隨緣所現(xiàn)。”
權(quán)德輿名句,酬靈徹上人以詩代書見寄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