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知象教力,足可追冥搜。
出自唐朝杜甫《同諸公登慈恩寺塔》
高標(biāo)跨蒼天,烈風(fēng)無時休。自非曠士懷,登茲翻百憂。
方知象教力,足可追冥搜。仰穿龍蛇窟,始出枝撐幽。
七星在北戶,河漢聲西流。羲和鞭白日,少昊行清秋。
秦山忽破碎,涇渭不可求。俯視但一氣,焉能辨皇州。
回首叫虞舜,蒼梧云正愁。惜哉瑤池飲,日晏昆侖丘。
黃鵠去不息,哀鳴何所投。君看隨陽雁,各有稻粱謀。
注釋參考
象教
釋迦牟尼 離世,諸大弟子想慕不已,刻木為佛.以形象教人,故稱佛教為象教。 南朝 梁 元帝 《內(nèi)典碑銘集林序》:“象教東流,化行南國?!?唐 王維 《工部楊尚書夫人墓志銘》:“男以無雙令德,降帝子于鳳樓;女則第一解空,歸法王之象教?!?宋 陳師道 《游鵲山院》詩:“頓懾塵緣盡,方知象教尊?!?陳獨秀 《吾人最后之覺悟》:“ 魏 晉 以還,象教流入,朝野士夫,略開導(dǎo)見?!?/p>
冥搜
(1).盡力尋找,搜集。 晉 孫綽 《游天臺山賦》:“非夫遠寄冥搜,篤信通神者,何肯遙想而存之。” 宋 周密 《齊東野語·書籍之厄》:“吾家三世積累,先君子尤酷嗜,至鬻負郭之田以供筆札之用。冥搜極討,不憚勞費,凡有書四萬二千餘卷?!?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促織》:“而心目耳力俱窮,絶無蹤響,冥搜未已,一癩頭蟆猝然躍去?!?/p>
(2).深思苦想。 唐 王昌齡 《箜篌引》:“ 明光殿 前論九疇,簏讀兵書盡冥搜?!?元 曾瑞 《青杏子·騁懷》曲:“情動魂消,腹稿冥搜,宿恩當(dāng)受?!?清 采蘅子 《蟲鳴漫錄》卷下:“必兢兢焉冥搜積想,務(wù)期周遍而后已?!?/p>
杜甫名句,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