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趙汝鐩《虱》:
虱形僅如麻粟微,虱毒過於刀錐慘。
上循鬢發(fā)貫紺珠,下匿裳衣綴玉糝。
呼朋引類極猖蹶,搖頭舉足恣餐啖。
晴窗曉捫屢遷坐,雨床夜搔不安球。
急喚童子具湯沐,奔迸出沒似喪膽。
童子蹙頞代請命,姑責戒勵后不敢。
念其昔日到明光,曾游相須經(jīng)御覽。
注釋參考
鬢發(fā)
鬢發(fā) (bìnfà) 垂在耳朵前面的一綹頭發(fā)或一簇卷發(fā) hair on the temple紺珠
相傳 唐 開元 間宰相 張說 有紺色珠一顆,或有遺忘之事,持弄此珠,便覺心神開悟,事無巨細,煥然明曉,因名記事珠。見 五代 五仁裕 《開元天寶遺事·記事珠》。后因以比喻博記。 宋 方回 《<小學紺珠>序》:“ 唐 張燕公 患多讀少記,得紺碧大珠一顆,握以自照,則平生所讀所記,了了不忘,故后人摘書小説奇事,名《紺珠集》?!?清 冒襄 《影梅庵憶語》:“余凡有選摘,立抄成帙,或史或詩,或遺事妙句,皆以姬為紺珠?!?/p>
裳衣
裳與衣。亦泛指衣服?!对姟R風·東方未明》:“東方未晞,顛倒裳衣?!薄抖Y記·中庸》:“春秋脩其祖廟,陳其宗器,設其裳衣,薦其時食?!?鄭玄 注:“裳衣,先祖之遺衣服也。” 唐 玄奘 《大唐西域記·印度總述》:“外道服飾,紛雜異製……裳衣無定,赤白不恒?!?清 王士禛 《帶經(jīng)堂詩話·考證·字義》:“ 韓退之 詩多倒用成字,蓋本諸《三百篇》, 孫季昭 《示兒編》所拈,如中林、中谷、中河、中路、中田、家室、裳衣?!?/p>
玉糝
即玉糝羹。 宋 楊萬里 《白魚羹戲題》詩:“ 東坡 玉糝真窮相,得似先生此味珍。” 明 張煌言 《中秋同賓從小飲步朱夏夫韻》:“行廚玉糝無兼味,促席金莖更一甌。” 駱鵬 《寄懷師農(nóng)》詩:“閑與細君商食政,為留玉糝待 東坡 ?!眳⒁姟?玉糝羹 ”。
趙汝鐩名句,虱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