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時嗟事變,所得不償失
出自宋代蘇軾《次韻子由除日見寄》:
薄宦驅(qū)我西,遠(yuǎn)別不容惜。
方愁后會遠(yuǎn),未暇憂歲夕。
強歡雖有酒,冷酌不成席。
秦烹惟羊羹,隴饌有熊臘。
念為兒童歲,屈指已成昔。
往事今何追,忽若箭已釋。
感時嗟事變,所得不償失。
府卒來驅(qū)儺,矍鑠驚遠(yuǎn)客。
愁來豈有魔,煩汝為攘磔。
寒梅與凍杏,嫩萼初似麥。
攀條為惆悵,玉蕊何時折。
不憂春艷晚,行見棄夏核。
人生行樂耳,安用聲名籍。
胡為獨多感,不見膏自炙。
詩來苦相寬,子意遠(yuǎn)可射。
依依見其面,疑子在咫尺。
兄今雖小官,幸忝佐方伯。
北池近所鑿,中有汧水碧。
臨池飲美酒,尚可消永日。
但恐詩力弱,斗健未免馘。
詩成十日到,誰謂千里隔。
一月寄一篇,憂愁何足擲。
注釋參考
感時
感慨時序的變遷或時勢的變化。 漢 王逸 《九思·哀歲》:“歲忽忽兮惟暮,余感時兮悽愴。” 唐 杜甫 《春望》詩:“感時花濺淚,恨別鳥驚心?!?清 吳敏樹 《九日鹿角登高》詩序:“而騷人賦客,又或喜為感時傷物之語,以益其悲?!?錢基博 《吳祿貞傳》:“ 祿貞 能為詩,感時撫事,隨口吟唱,如不經(jīng)意?!?/p>
事變
事變 (shìbiàn) 突然發(fā)生的重大政治、 軍事性事件 incident 七七事變 泛指事物的變化;世事的變遷 events 研究周圍事變的聯(lián)系 從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(guī)律性,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(nèi)部聯(lián)系,作為我們行動的響導(dǎo)?!陡脑煳覀兊膶W(xué)習(xí)》得不償失
得不償失 (débùchángshī) 得到的抵不上付去的 submarginal;the loss outweighs the gain;gain does not equal to loss;gains cannot make up for losses 企圖開墾一塊得不償失的坡地 成語解釋償:抵得上。所得的利益抵償不了所受的損失。得不償失出處宋·蘇軾《和子由除日見寄》詩:“感時嗟事變,所得不償失?!笔褂美漯堷櫳诰B(yǎng)軒雖化了幾十塊冤枉錢,在后樂園倒明白了一樁古典,不能說得不償失了。蘇軾名句,次韻子由除日見寄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4圣誕傳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