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孔武仲《彭澤縣》:
西江之水何悠悠,下與江南為一州。
□□□□□□□,正以彭澤為襟喉。
千川百谷所合庚,盡傾此澤如杯甌。
鳴聲唶唶光油油,不知其下有底不。
昔人有卷長繩投,擊以南山之巨石,百尺不徹深潭湫。
□□□□□□□,頗疑潛行通十洲。
不然何此彈丸地,吸彼尾閭曾不休。
城南十里山更稠,如立象馬如驅(qū)牛。
下飲長江勢不竭,無始以來向東流。
旋灣觸抵勁且遒,虎眼倒射驚沙鷗。
黿鼉雖輕不能游,而況往復(fù)之行舟。
下水從容勢猶可,上水辛勤人更愁。
祠神皆以北風(fēng)求,不爾豈但須臾留,天公頗知元元憂,胡不推山作平地,兩辟旁野為通溝。
征行萬里皆帖妥,靈揚之威從可收。
陰官聞我言,駭汗盈臂韛。
灑為猛雨沃四野,驚雷夜震波瀾滮。
我舌閣且凝,久病竟不瘳。
強為短歌題柿葉,欲恁雙鯉寄陽侯。
注釋參考
鳴聲
鳴聲 (míngshēng) 有特色的音響;獨特的噪聲 song 鳥鳴聲唶唶
贊嘆聲?!渡髯印吠馄骸?赤城之山 ,有石梁五仞焉,徑尺而龜背,下臨不測之谷……野人負(fù)薪而越之,不留趾而達(dá),觀者唶唶。” 宋 文天祥 《<紀(jì)事>詩序》:“虜之左右,皆唶唶嗟嘆,稱男子心?!?/p>
象聲詞。喧鬧聲。 唐 柳宗元 《憎王孫文》:“王孫之德躁以囂,勃諍號呶,唶唶彊彊,雖羣不相善也?!奔ⅲ骸皢?,音責(zé),又子夜切……唶唶,大聲也。”
象聲詞。鳥鳴聲?!稜栄拧め岠B》:“行鳸唶唶。宵鳸嘖嘖?!?郭璞 注:“唶,音即。”《淮南子·原道訓(xùn)》:“烏之啞啞,鵲之唶唶,豈嘗為寒暑燥溼變其聲哉!” 清 金農(nóng) 《雀啄覆粟曲》:“雀爭殘粟天色黳,唶唶嘖嘖聲惻悽?!?/p>
光油油
光滑明亮貌。 元 王實甫 《西廂記》第二本第二折:“下工夫?qū)㈩~顱十分掙,遲和疾擦倒蒼蠅,光油油耀花人眼睛,酸溜溜螫得人牙疼。” 魯迅 《彷徨·示眾》:“胖孩子卻看見那白背心正研究著這發(fā)亮的禿頭,他也便跟著去研究,就只見滿頭光油油的,耳朵左近還有一片灰白的頭發(fā)?!?/p>
不知
是指對于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,和知道的意思相反。有底
有底 (yǒudǐ) 知道底細(xì)或內(nèi)情而有把握 know how things stand and feel confident of handling them;be fully prepared for what is coming孔武仲名句,彭澤縣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