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指地而辨訛,客哄堂而纓絕
出自宋代岳珂《蘇文忠西湖聽琴觀月詩(shī)帖贊》:
西湖之名,杭潁異轍。
然皆足以寄七弦之清調(diào),而共千里之明月。
方指地而辨訛,客哄堂而纓絕。
迄五日之考據(jù),驗(yàn)注編于一閱。
是詩(shī)之來,予目所別。
昔也傳觀,今焉秘笈。
嘆人事之易變,何凋零之飄忽。
然則記歲月于所見,而逸名氏于可闕,亦予之所不忍恝也。
注釋參考
辨訛
辨明謬誤。 宋 曾鞏 《祭宋龍圖文》:“公在太史,維僚與屬,正繆辨訛,公為耳目?!?/p>
哄堂
唐 御史臺(tái)有臺(tái)、殿、察三院,以一御史掌雜事,稱“雜端”。公堂會(huì)食,皆絕言笑,惟雜端失笑,則三院合座皆笑,謂之“哄堂”。事見 唐 趙璘 《因話錄·御史三院》、 宋 曾慥 《類說》卷十四。后以指眾人同時(shí)大笑?!都t樓夢(mèng)》第四一回:“眾人聽了,哄堂大笑起來。” 清 吳熾昌 《客窗閑話·呆官》:“吏役笑不可遏,竟至哄堂?!?阿英 《<花面雜?。绢}記》:“總之,《花面雜劇》不是‘游戲筆墨’,目的在使人讀之‘哄堂’?!眳⒁姟?烘堂 ”。
鬨堂:滿屋皆大笑。 清 尤侗 《瑤宮花史小傳》:“嘲戲百出,一座鬨堂?!?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司文郎》:“言已,鼓掌; 王 ( 王平子 )和之,因而鬨堂?!眳⒁姟?烘堂 ”。
岳珂名句,蘇文忠西湖聽琴觀月詩(shī)帖贊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