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先秦列御寇《愚公移山》:
太行、王屋二山,方七百里,高萬(wàn)仞。
本在冀州之南,河陽(yáng)之北。
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
懲山北之塞,出入之迂也。
聚室而謀曰:“吾與汝畢力平險(xiǎn),指通豫南,達(dá)于漢陰,可乎?”雜然相許。
其妻獻(xiàn)疑曰:“以君之力,曾不能損魁父之丘,如太行、王屋何?且焉置土石?”雜曰:“投諸渤海之尾,隱土之北。
”遂率子孫荷擔(dān)者三夫,叩石墾壤,箕畚運(yùn)于渤海之尾。
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,始齔,跳往助之。
寒暑易節(jié),始一反焉。
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:“甚矣,汝之不惠。
以殘年余力,曾不能毀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”北山愚公長(zhǎng)息曰:“汝心之固,固不可徹,曾不若孀妻弱子。
雖我之死,有子存焉;子又生孫,孫又生子;子又有子,子又有孫;子子孫孫無窮匱也,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”河曲智叟亡以應(yīng)。
操蛇之神聞之,懼其不已也,告之于帝。
帝感其誠(chéng),命夸娥氏二子負(fù)二山,一厝朔東,一厝雍南。
自此,冀之南,漢之陰,無隴斷焉。
注釋參考
王屋
(1).王者所居之屋?!妒酚洝ぶ鼙炯o(jì)》:“﹝ 武王 ﹞既渡,有火自上復(fù)于下,至于王屋,流為烏,其色赤,其聲魄云?!?裴駰 集解引 馬融 曰:“王屋,王所居屋。”
(2).山名。在 山西省 陽(yáng)城 、 垣曲 兩縣之間。山有三重,其狀如屋,故名。《書·禹貢》:“ 厎柱 、 析城 ,至于 王屋 ?!?唐 盧照鄰 《鄭太子碑銘》:“左右原野,表里山河。 析城 、 王屋 , 汾川 帝歌?!?清 孔廣森 《轉(zhuǎn)連珠》之二:“然而 太形 王屋 , 愚公 之山或移?!?/p>
(3).相傳 黃帝 曾訪道于 王屋山 ,故以泛指修道之山。 唐 王維 《送張道士歸山》詩(shī):“先生何處去? 王屋 訪 茅君 ?!?清 宋琬 《祭沉少參岫陽(yáng)》詩(shī):“言將歸 王屋 ,終老營(yíng)菟裘?!?/p>
百里
(1).一百里。謂距離甚遠(yuǎn)?!兑住ふ稹罚骸罢痼@百里,不喪匕鬯?!薄对?shī)·大雅·桑柔》:“維此圣人,瞻言百里。”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兵法,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?!?宋 蘇軾 《明君可與為忠言賦》:“心茍無邪,既坐瞻於百里;人思其效,將或錫之十朋?!?清 紀(jì)昀 《閱微草堂筆記·如是我聞二》:“乃知天下事,但知其一,不知其二,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后日之憂者,始服 永公 ‘熟慮其后’一言,真‘瞻言百里’也?!?/p>
(2).古時(shí)諸侯封地范圍?!睹献印とf(wàn)章下》:“天子之制,地方千里,公侯皆方百里。”后用以稱諸侯國(guó)。參見“ 百里之命 ”。
(3).亦謂地小。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:“然而 文王 ( 周文王 )猶方百里起,是以難也?!薄盾髯印ぶ倌帷罚骸肮噬朴弥瑒t百里之國(guó)足以獨(dú)立矣?!?/p>
(4).古時(shí)一縣所轄之地。因以為縣的代稱。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縣大率方百里。” 漢 蔡邕 《太尉陳公贊》:“公在百里,有西產(chǎn)之惠,賜命方伯,分 陜 餘慶?!?晉 陶潛 《酬丁柴?!吩?shī):“秉直司聰,惠于百里?!?唐 王勃 《上明員外啟》:“三冬文史,先兆跡於青衿;百里絃歌,即馳芳於墨綬。”
(5).借指縣令。《后漢書·循吏傳·仇覽》:“ 渙 ( 王渙 )謝遣曰:‘枳棘非鸞鳳所棲,百里豈大賢之路?!?李賢 注:“時(shí) 渙 為縣令,故自稱百里也。”《南齊書·文學(xué)傳·崔慰祖》:“帝( 明帝 )欲試以百里, 慰祖 辭不就?!?宋 王禹偁 《畬田詞》序:“茍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,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,庶乎污萊盡闢矣?!?/p>
(6).寶劍名。 晉 崔豹 《古今注·輿服》:“ 吳大帝 有寳刀三,寳劍六。寳劍六:一曰白虹……六曰百里?!?/p>
(7).復(fù)姓。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。見《孟子·萬(wàn)章上》。
列御寇名句,愚公移山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