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路縈回九龍脊,水光翻動五湖天
出自宋代蘇軾《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》:
踏遍江南南岸山,逢山未免更留連。
獨攜天上小團月,來試人間第二泉。
石路縈回九龍脊,水光翻動五湖天。
孫登無語空歸去,半嶺松聲萬壑傳。
注釋參考
縈回
縈回 (yínghuí) 回旋環(huán)繞 hover;linger 山上石徑曲折縈回龍脊
指山脊。 明 湯式 《湘妃引·山中樂四闋贈友人》曲:“山盤龍脊露巖崖,屋絡蜂房繞第宅。溪分燕尾通津瀨,可知道其中有俊才。” 明 謝肇淛 《五雜俎·地部二》:“但既過險,龍脊上甚難行,亦強弩之末埶也。”
水光
水面映現(xiàn)出的光色。 南朝 梁 江淹 《悼室人》詩之七:“階前水光裂,樹上雪花團?!?宋 蘇軾 《前赤壁賦》:“白露橫江,水光接天?!薄赌鹾;ā返诹兀骸癌z 雯青 ﹞把船窗推開,只見白茫茫一片水光?!?許地山 《綴網(wǎng)勞蛛·黃昏后》:“從秋的夕陽渲染出來等等的美麗已經(jīng)布滿前路:霞色、水光、潮音、谷響、草香等等?!?/p>
翻動
翻動 (fāndòng) 撥動某物微?;虿糠值南鄬ξ恢?stir 翻動表土層 變動原來的位置 ruffle 帶著它到鋼琴那里,翻動著書頁找那個地方五湖
(1).古代 吳 越 地區(qū)湖泊。其說不一:(1) 吳縣 南部的湖澤。《周禮·夏官·職方氏》:“東南曰 揚州 ……其澤藪曰 具區(qū) ,其川三江,其浸五湖。” 鄭玄 注:“ 具區(qū) 、五湖在 吳 南。浸,可以為陂灌溉者?!?具區(qū) ,即 太湖 。(2)即 太湖 ?!秶Z·越語下》:“果興師而伐 吳 ,戰(zhàn)於 五湖 。” 韋昭 注:“ 五湖 ,今 太湖 ?!薄段倪x·郭璞〈江賦〉》:“注 五湖 以漫漭,灌三江而漰沛?!?李善 注引 張勃 《吳錄》:“ 五湖 者, 太湖 之別名也?!?3) 太湖 及附近四湖。 漢 趙曄 《吳越春秋·夫差內(nèi)傳》:“入五湖之中。” 徐天祐 注引 韋昭 曰:“ 胥湖 、 蠡湖 、 洮湖 、 滆湖 ,就 太湖 而五?!?北魏 酈道元 《水經(jīng)注·沔水二》:“南江東注於 具區(qū) ,謂之五湖口。五湖謂 長蕩湖 、 太湖 、 射湖 、 貴湖 、 滆湖 也。”(4) 太湖 附近的五個湖?!妒酚洝は谋炯o》“ 震澤 致定” 唐 張守節(jié) 正義:“五湖者, 菱湖 、 游湖 、 莫湖 、 貢湖 、 胥湖 ,皆 太湖 東岸五灣為五湖,蓋古時應別,今并相連?!?/p>
(2). 江 南五大湖的總稱。《史記·三王世家》:“ 大江 之南,五湖之間,其人輕心?!?司馬貞 索隱:“五湖者, 具區(qū) 、 洮滆 、 彭蠡 、 青草 、 洞庭 是也。” 明 楊慎 《丹鉛總錄·地理》:“ 王勃 文‘襟三江而帶五湖’,則總言南方之湖。 洞庭 一也, 青草 二也, 鄱陽 三也, 彭蠡 四也, 太湖 五也。” 洮滆 ,今 江蘇 長蕩湖 、 西滆湖 。 彭蠡 ,今 鄱陽湖 。 青草 ,今 洞庭湖 東南部。
(3).指 洞庭湖 。 唐 杜甫 《歸雁》詩:“年年霜露隔,不過 五湖 秋。” 朱鶴齡 注:“雁至 衡陽 則回。此五湖當指 洞庭湖 言?!?/p>
(4).近代稱 華中 、 華東 五大著名湖泊。即 洞庭湖 、 鄱陽湖 、 巢湖 、 洪澤湖 和 太湖 。
(5). 春秋 末 越國 大夫 范蠡 ,輔佐 越王 勾踐 ,滅亡 吳國 ,功成身退,乘輕舟以隱於五湖。見《國語·越語下》。后因以“五湖”指隱遁之所。 晉 葛洪 《抱樸子·正郭》:“法當仰隮 商 洛 ,俯泛五湖,追 巢父 於峻嶺,尋漁父於滄浪。” 唐 李白 《書情贈蔡舍人雄》詩:“我縱五湖棹,煙濤恣崩奔?!?清 李漁 《巧團圓·聞詔》:“從今后呵,纔知道隱 三湘 泛五湖,這仙緣沒福難圖?!?/p>
蘇軾名句,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