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張伯端《西江月(三)》:
我性入諸佛性,諸方佛性皆然。
亭亭蟾影照寒泉。
一月千潭普現(xiàn)。
小則毫分莫識,大時遍滿三千。
高低不約信方圓。
說甚短長深淺。
注釋參考
佛性
(1).佛教名詞。謂眾生覺悟之性。《涅槃經(jīng)》卷二七:“我常宣説一切眾生悉有佛性。”《北齊書·杜弼傳》:“聞卿精學,聊有所問,經(jīng)中佛性、法性,為一為異?” 宋 蔡絛 《鐵圍山叢談》卷五:“此迺泥土瓦礫合成,安得有佛性耶?” 清 龔自珍 《法性即佛性論》:“宗--今立法性即佛性。”
(2).借指禮佛修行之心性。參見“ 佛性禪心 ”。
諸方
(1).各地方?!稌x書·何劭傳》:“每諸方貢獻,帝輒賜之,而觀其占謝焉?!?南朝 梁元帝 《庾先生承先墓志》:“諸方未游,佳城已望?!薄缎绿茣ぐ俟僦径罚骸按蟪瘯?,諸方起居,則受其表狀。”
(2).猶諸道。 宋 蘇軾 《虔州景德寺榮師湛然堂》詩:“諸方人人把雷電,不容細看真頭面?!?/p>
(3).別的方位;別的地方?!短綇V記》卷二liu{1*1}四引 五代 王仁裕 《王氏見聞·韓伸》:“又或云某方位去吉,即往之,諸方縱人牽之不去。”《景德傳燈錄·池州南泉普愿禪師》:“僧辭,問云:‘學人到諸方,有人問和尚近日作么生,未審如何祇對?!?/p>
張伯端名句,西江月(三)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3重裝機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