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之而欲人不知,言之而欲人不聞,此猶捕雀而掩目,盜鐘而掩耳者
出自唐代 吳兢《貞觀政要·卷五·論公平》:
摘自《貞觀政要·卷五·論{1*1}公平》
解釋:作了而想叫人不知道。說了又想叫人聽不到,這好比是閉著眼睛捕捉麻雀,塞著耳朵去偷鐘一樣。
原文摘要:
是則舍準(zhǔn)繩以正曲直,棄權(quán)衡而定輕重者也,不亦惑哉?諸葛孔明,小國之相,猶曰:“吾心如秤,不能為人作輕重?!睕r萬乘之主,當(dāng)可封之日,而任心棄法,取怨于人乎!又時有小事,不欲人聞,則暴作威怒,以弭謗議。若所為是也,聞于外其何傷?若所以非也,雖掩之何益?故諺曰:“欲人不知,莫若不為;欲人不聞,莫若勿言?!?span style="color:#c50917;">為之而欲人不知,言之而欲人不聞,此猶捕雀而掩目,盜鐘而掩耳者,只以取誚,將何益乎?臣又聞之,無常亂之國,無不可理之民者。夫君之善惡由乎化之薄厚,故禹、湯以之理,桀、紂以之亂;文、武以之安,幽、厲以之危。是以古之哲王,盡己而不以尤人,求身而不以責(zé)下。故曰:“禹、湯罪己,其興也勃焉;桀、紂罪人,其亡也忽焉?!睘橹疅o已,深乖惻隱之情,實(shí)啟奸邪之路。溫舒恨于曩日,臣
注釋參考
之而
須毛?!吨芏Y·考工記·梓人》:“深其爪,出其目,作其鱗之而?!?戴震 補(bǔ)注:“頰側(cè)上出者曰之,下垂者曰而,鬚鬣屬也?!?王引之 《經(jīng)義述聞·周官下》:“而,頰毛也;之,猶與也。作其鱗之而,謂起其鱗與頰毛也……然則之為語詞,非實(shí)義所在矣。”與 戴 說不同。后人詩文中多用以形容須毛狀的東西或指雕刻的鳥、獸、龍等的須毛耆鬣。 宋 龔頤正 《芥隱筆記·荊公押而字》:“ 荊公 乃又作‘而’字二詩:‘采鯨抗波濤,風(fēng)作鱗之而。’蓋用《周禮·考工記》?!?清 王士禛 《龍門閣》詩:“出爪作之而,神奇始何代。” 清 惲敬 《吳城萬壽宮碑銘》:“之而為禽,鄂不為華,鑿堅彫疏,旌旄委蛇?!?/p>
不知
是指對于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,和知道的意思相反。盜鐘
見“ 盜鐘掩耳 ”。
掩耳
(1).捂住耳朵不聽。《左傳·昭公三十一年》:“ 荀躒 掩耳而走。” 漢 荀悅 《漢紀(jì)·昭帝紀(jì)》:“面刺王過,王至掩耳趨走?!?唐 韓愈 《寄盧仝》詩:“勸參留守謁大尹,言語纔及輒掩耳?!?明 王世貞 《藝苑卮言》卷六:“一日游 西湖 ,望 建業(yè) 五色云起,諸君謂為慶云,擬賦詩。 劉 獨(dú)引大白慷慨曰:‘此王氣也,后十年有英主出,吾當(dāng)輔之?!娊匝诙!?/p>
(2).指不聞不問。 清 唐孫華 《哭曹九咸明府》詩之四:“折腰憐傲吏,掩耳作家翁?!?/p>
(3).御寒護(hù)耳的用品?!对湔隆ざY部五·春牛經(jīng)式》:“釋策牛人罨耳……寅亥時為通氣,故揭一邊。子丑時芒神全戴掩耳,為嚴(yán)凝時全掩也?!?/p>
吳兢名句,貞觀政要·卷五·論公平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4錨豆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