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唐朝李浩《大丹詩四首》
混沌未分我獨存,包含四象立乾坤。
還丹須向此中覓,得此方為至妙門。
煮石烹金煉太元,神仙不肯等閑傳。
人能認得其中理,奪盡乾坤造化權(quán)。
百首荒辭義亦深,因傳同道決疑心。
華池本是真神水,神水元來是白金。
取將白金為鼎器,鼎成潛伏汞來侵。
汞入金鼎終年盡,產(chǎn)出靈砂似太陰。
注釋參考
辭義
(1).辭采和文義。指文章的形式和內(nèi)容兩方面。 三國 魏 曹丕 《與吳質(zhì)書》:“箸《中論》二十餘篇,成一家之言,辭義典雅,足傳于后?!?晉 皇甫謐 《三都賦》序:“是以 孫卿 、 屈原 之屬,遺文炳然,辭義可觀。”《南史·任昉傳》:“四歲誦詩數(shù)十篇,八歲能屬文,自製《月儀》,辭義甚美。”
(2).偏指文義。 南朝 梁 劉勰 《文心雕龍·詔策》:“ 魏文帝 下詔,辭義多偉,至於‘作威作?!淙f慮之一弊乎!” 唐 韓愈 《答崔立之書》:“足下猶復(fù)以為可教,貶損道德,乃至手筆以問之,扳援古昔,辭義高遠。” 魯迅 《漢文學(xué)史綱要》第一篇:“則確然以文章之事,當具辭義,且有華飾,如文繡矣?!?/p>
(3).猶辭章。《宋書·顏延之傳》:“ 廬陵王 義真 頗好辭義,待接甚厚?!薄赌鲜贰ひ笮⒆鎰业葌髡摗罚骸?繪 辭義克舉,諸子各擅雕龍?!?/p>
同道
同道 (tóngdào) 同一思想;同一原則 same thought;same principle 帝王治世,百代同道?!墩摵狻? 志同道合。亦指志同道合的人 same pursuit;same line 同道中人 同路 go the same way 同道人決疑
亦作“決疑”。解決凝難問題;判斷疑案。《左傳·桓公十一年》:“卜以決疑,不疑何卜?”《鹖冠子·天則》:“圣王者有聽微決疑之道?!薄妒酚洝ぱ袅袀鳌罚骸肮猿寄苈犖Q疑,故以為理?!?司馬貞 索隱:“言能聽察微理,以決疑獄?!?唐 白居易 《答卜者》詩:“知君善《易》者,問我決疑不?!?明 劉基 《郁離子·枸櫞》:“夫使者所以達主命,釋仇講好,決疑解紛。” 湯用彤 《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》第二分第二十章:“ 嵩 在 建業(yè) ,常詣 真諦 之弟子 法泰 決疑?!?/p>
李浩名句,大丹詩四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