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元代馮尊師《蘇武慢》:
試問禪關(guān),參求無數(shù),往往到頭虛老。
磨磚作鏡,積雪為糧,迷了幾多年少。
毛吞大海,芥納須彌,金色頭陀微笑。
悟時超、十地三乘,凝滯四生六道。
誰聽得、絕相巖前,無陰樹下,杜宇一聲春曉。
曹溪路險,鷲嶺云深,此處故人音杳。
千丈冰崖、五葉蓮開,古殿簾垂香裊。
免葛藤叢里,婆娑游子,夢魂顛倒。
注釋參考
十地
梵語意譯?;蜃g為“十住”。佛家謂菩薩修行所經(jīng)歷的十個境界。大乘菩薩十地為:歡喜地,離垢地,發(fā)光地,焰慧地,極難勝地,現(xiàn)前地,遠行地,不動地,善慧地,法云地。另有三乘共十地,四乘十地,真言十地等,名目各有不同。 南朝 宋 謝靈運 《辨宗論附答問》:“一合於道塲,非十地之所階, 釋 家之唱也?!?唐高宗 《謁慈恩寺題奘法師房》詩:“蕭然登十地,自得會三歸?!?清 吳偉業(yè) 《庚戌梅信日雨過鄧尉哭剖石和尚遇大雪夜宿還元閣》詩:“自居十地莊嚴上,道出三峰玄要間?!?呂澂 《中國佛學(xué)源流略講》第二講:“《華嚴經(jīng)》的思想,后來又有所開展,所謂‘十地’本是由之達到成佛的思想?!眳㈤啞度A嚴經(jīng)》卷二三、《成唯識論》卷九。
三乘
三乘車。每乘四馬。 殷 商 時為下大夫的儀制?!抖Y記·少儀》:“貳車者,諸侯七乘,上大夫五乘,下大夫三乘?!?鄭玄 注:“此蓋 殷 制也。”
(1).佛教語。一般指小乘(聲聞乘)、中乘(緣覺乘)和大乘(菩薩乘)。三者均為淺深不同的解脫之道。亦泛指佛法。《魏書·釋老志》:“初根人為小乘,行四諦法;中根人為中乘,受十二因緣;上根人為大乘,則俢六度。雖階三乘,而要由修進萬行,拯度億流,彌歷長遠,乃可登佛境矣?!薄段饔斡洝返诙兀骸懊钛萑私?,精微萬法全。” 潘飛聲 《甘露寺》詩:“荒苔佛座參三乘,老樹僧房坐六朝?!?/p>
(2).道教語。謂以 元始天尊 所傳為大乘上法,屬洞真部;以 靈寶天尊 所傳為中乘中法,屬洞元部;以 道德天尊 所傳為小乘初法,屬洞神部。《云笈七籤》卷一:“精研三乘,詳觀四輔?!?/p>
凝滯
凝滯 (níngzhì) stagnate 停留不動;不靈活 目光凝滯 淹回水而凝滯?!冻o·屈原·涉江》 心思局限于某個范圍;拘泥 夫圣人者,不凝滯于物,而能與世推移?!妒酚洝でZ生列傳》四生
佛教分世界眾生為四大類:一、胎生,如人畜;二、卵生,如禽鳥魚鱉;三、濕生,如某些昆蟲;四、化生,無所依托,唯借業(yè)力而忽然出現(xiàn)者,如諸天與地獄及劫初眾生。 南朝 陳 徐陵 《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》:“ 梁 高祖 武皇帝 紹隆三寶,弘濟四生。” 唐 王維 《為僧等請上佛殿梁表》:“然后以無礙慧,大化羣物,將使四生皆度?!?元 鄭廷玉 《忍字記》第三折:“想我佛門中,自一氣纔分,三界始立,緣有四生之品類,遂成萬種之輪迴?!眳㈤啞斗ㄔ分榱帧肪戆司?。
六道
(1).謂耳、目、鼻、口及xia{1|1}體之前后二孔?!豆茏印ぞ枷隆罚骸八闹煌ǎ啦贿_,曰失?!?尹知章 注:“六道,謂上有四竅下有二竅也?!?/p>
(2).佛教語。謂眾生輪迴的六去處: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羅道、畜生道、餓鬼道和地獄道。 南朝 陳 徐陵 《報德寺剎下銘》:“三心斷縛,六道除怨?!薄缎绿茣じ缔膫鳌罚骸?西域 之法,無君臣父子,以三涂六道嚇愚欺庸?!?/p>
馮尊師名句,蘇武慢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