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先秦 荀子《荀子·正名》:
摘自《荀子·正名》
解釋:有全面了解各家學(xué)說的明智,卻沒有驕傲自大的表情;有無所不包的寬大肚量,卻沒有自夸美德的神色。
原文摘要:
也者,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也。辨說也者,不異實名以喻動靜之道也。期命也者,辨說之用也。辨說也者,心之象道也。心也者,道之工宰也。道也者,治之經(jīng)理也。心合于道,說合于心,辭合于說。正名而期,質(zhì)請而喻,辨異而不過,推類而不悖。聽則合文,辨則盡故。以正道而辨奸,猶引繩以持曲直。是故邪說不能亂,百家無所竄。有兼聽之明,而無矜奮之容;有兼覆之厚,而無伐德之色。說行則天下正,說不行則白道而冥窮。是圣人之辨說也。詩曰:“颙颙卬卬,如圭如璋,令聞令望,豈弟君子,四方為綱?!贝酥^也。辭讓之節(jié)得矣,長少之理順矣;忌諱不稱,祅辭不出。以仁心說,以學(xué)心聽,以公心辨。不動乎眾人之非譽,不治觀者之耳目,不賂貴者之權(quán)埶,不利傳辟者之辭。故能處道而不貳,咄而不奪,利而不流
注釋參考
兼聽
(1).廣泛聽取意見。《管子·明法解》:“明主者,兼聽獨斷?!薄盾髯印ぞ馈罚骸凹媛狚R明,則天下歸之?!薄稘h書·董仲舒?zhèn)鳌罚骸皬V覽兼聽,極羣下之知,盡天下之美,至德昭然,施於方外?!?宋 曾鞏 《再乞登對狀》:“兼聽廣覽,小能薄技,無所不録。”
(2).指并聽多種聲音。《后漢書·文苑傳上·傅毅》:“如彼兼聽,則溷於音?!?李賢 注:“兼聽眾聲則音亂?!?/p>
矜奮
(1).以勇氣自恃;驕傲自大。《管子·形勢》:“矜奮自功,而不因眾人之力。”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矜奮自賢,羣臣恐諛?!?/p>
(2).武勇,果敢。 三國 魏 劉劭 《人物志·九徵》:“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,誠勇必有矜奮之色,誠智必有明達之色?!?/p>
(3).振奮;勉勵。 唐 韓愈 《柳州羅池廟碑》:“ 柳侯 為州,不鄙夷其民,動以禮法。三年,民各自矜奮?!?宋 王安石 《上仁宗皇帝言事書》:“夫士嘗毀廉恥以負(fù)累於世矣,則其偷惰取容之意起,而矜奮自強之心息?!?清 方苞 《巖鎮(zhèn)曹氏女婦貞烈傳序》:“自是以后,為男子者率以婦人之失節(jié)為羞,而憎且賤之。此婦人之所以自矜奮與!”
兼覆
《管子·版法解》:“天覆而無外也,其德無所不在?!焙笠浴凹娓病北扔鞫鳚蓮V覆,無所遺漏?!盾髯印ね踔啤罚骸拔寮玻鲜斩B(yǎng)之,材而事之,官施而衣食之,兼覆無遺。”《周書·藝術(shù)傳·黎景熙》:“臣聞寬大所以兼覆,慈愛所以懷眾。”
伐德
(1).損害德行。《詩·小雅·賓之初筵》:“既醉而出,并受其福。醉而不出,是謂伐德?!?朱熹 集注:“伐,害……賓醉而出,則與主人俱有美譽;醉至若此,是害其德也。”
(2).自夸其德。《荀子·仲尼》:“功雖甚大,無伐德之色?!?明 呂坤 《答趙乾所稽勛》:“若不平之氣滿腹,矜己之色滿面,是謂伐德,有道者不宜如是?!?/p>
荀子名句,荀子·正名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