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清代方文《水崖哭明圃子留》:
憶昔相攜吳楚游,日同匕箸夜同裯。
奇歡東壩千鐘酒,苦恨西湖一葉舟。
共把愁心對(duì)陵闕,獨(dú)將佳句播滄洲。
河山猶未歸堯禹,痛爾飄零先白頭。
注釋參考
相攜
亦作“相擕”?;ハ鄶v扶;相伴?!稏|觀漢記·鄧禹傳》:“ 禹 乘勝獨(dú)克,而師行有紀(jì),皆望風(fēng)相攜以迎,降者日以千數(shù),眾號(hào)百萬?!?宋 蘇軾 《甘露寺》詩:“但有相攜人,何必素所歡?!?金 董解元 《西廂記諸宮調(diào)》卷一:“採蕋的游蜂,兩兩相攜;弄巧的黃鸝,雙雙作對(duì)?!薄度辶滞馐贰返诎嘶兀骸爱?dāng)下會(huì)了帳,兩人相攜著下了船坐下?!?/p>
見“ 相攜 ”。
吳楚
(1). 春秋 吳國 與 楚國 。 三國 魏 曹冏 《六代論》:“ 吳 楚 憑 江 ,負(fù)固 方城 ?!?/p>
(2).泛指 春秋 吳 楚 之故地。即今 長江 中、下游一帶。 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新語·言語》:“君 吳 楚 之士,亡國之餘,有何異才,而應(yīng)斯舉?” 唐 杜甫 《登岳陽樓》詩:“ 吳 楚 東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” 明 許宗魯 《登齊山樓》詩:“ 淮 淝 山色尊前出, 吳 楚 江流畫里看?!?陳毅 《詠三峽》詩:“總嫌太狹窄, 吳 楚 天地寬?!?/p>
(3).指 吳 地和 楚 地。比喻不同區(qū)域。 唐 李復(fù)言 《續(xù)玄怪錄·定婚店》:“雖讎敵之家,貴賤懸隔,天涯從宦, 吳 楚 異鄉(xiāng),此繩一繫,終不可逭?!?/p>
(4).指 漢高祖 分封的 吳 楚 諸侯國?!妒酚洝ぴ魂隋e(cuò)列傳》:“ 吳 楚 反,聞。” 三國 魏 曹冏 《六代論》:“然 高祖 封建,地過古制,大者跨州兼域,小者連城數(shù)十,上下無別,權(quán)侔京室,故有 吳 楚 七國之患?!?清 姚鼐 《賈生明申商論》:“﹝ 景帝 ﹞其資如此,而 鼂錯(cuò) 又以 申 商 進(jìn)之,何怪有 吳 楚 之難?!?/p>
匕箸
亦作“ 匕筯 ”。1.食具,羹匙和筷子?!度龂尽な裰尽は戎鱾鳌罚骸?先主 方食,失匕箸?!?唐 劉禹錫 《為杜相公謝就宅賜食狀》:“舉其匕筯,若負(fù)丘山?!薄督鹗贰W散端傳》:“ 楠 方食,擲匕筯于案。” 蘇曼殊 《絳紗記》:“此人不勝匕箸,何能為盜?”
(2).指飲食。 宋 陸游 《曉出湖邊摘野蔬》詩:“行迎風(fēng)露衣巾爽,浄洗膻葷匕筯香。” 清 戴名世 《吳宏表稿序》:“顧有思得山海之珍、遠(yuǎn)方之奇異以為快,雖其未必皆可於口,而匕箸之所須,非是不飽焉。”
同裯
(1).謂共被而寢。形容親密無間。裯,單層被子。 唐 韓愈 《赴江陵途中寄三學(xué)士》詩:“遺風(fēng)邈不嗣,豈憶嘗同裯。” 明 何景明 《贈(zèng)望之》詩之五:“昔為同裯好,今為異鄉(xiāng)人?!?/p>
(2).借指夫或妻。 明 何景明 《七夕》詩之二:“愁吁亦何為,同裯與我殊?!眳⒁姟?同衾 ”。
方文名句,水崖哭明圃子留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