歸時路何近,去時路何遠
出自宋代楊萬里《明發(fā)五峰寺初入筠州界高岡鋪》:
歸時路何近,去時路何遠。
山路無短長,人心有往返。
每因赴官期,一出謁鄉(xiāng)縣。
若非人事牽,無柰老身嬾。
初心作此行,夜雨醒醉眼。
孤愁念群騶,尺泥滑雙趼。
首涂天全濕,回轍云半卷。
投寺借松床,呼僧同野飯。
頹然佳眠足,得此行役倦。
暫勞新不堪,遐征舊所嘆。
松菊豈不懷,樊籠何時免。
瘦藤要覓閑,到了古道院。
注釋參考
時路
(1).世路,世俗。 三國 魏 阮籍 《詠懷》之三五:“時路烏足爭,太極可翱翔?!?/p>
(2).當代。 晉 左思 《悼離贈妹》詩之一:“光曜邦族,名馳時路。”
(3).即玉路。天子所乘之車。路,同“ 輅 ”?!端螘分舅摹罚骸皶r路建大麾,云旗翳紫虛?!眳⒁姟?玉路 ”。
去時
去時 (qùshí) 結(jié)束 weet out 三月來時如猛獅,去時如羊羔楊萬里名句,明發(fā)五峰寺初入筠州界高岡鋪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