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鍾興嗣《浯溪》:
羯奴禍唐室,宗社已傾危。
翠華幸西蜀,大物孰主持。
儲君起靈武,事亦從權宜。
人望既有屬,奸孽就誅夷。
次山憂國切,聞此喜可知。
歸美頌君父,隱惡義當為。
涪翁仗正論,凜然寓刺規(guī)。
指適心中過,并及宮闈微。
茲用春秋法,肅宗其何詞。
曾無一半語,追咎元子非。
后來好事輩,往往互詆譏。
或立黨同意,或費解嘲詩。
識者具眼力,理解夫奚疑。
盍觀我宋朝,崖上中興碑。
光堯再造績,炳若日星垂。
功成體天道,退處志莫移。
神器親付授,嗣皇猶懇辭。
數(shù)四不獲命,黽勉祗受之。
飭躬備敬養(yǎng),朝夕益孳孳。
君不見帝典書之盛,端由揖遜基。
二圣盡茲孝,堯舜并驅(qū)馳。
俯視於李唐,德業(yè)有醇疵。
惟余{兡百換寸}復愿,天每靳其機。
孫支繼述責,未有易今時。
出兵吊遺黎,孰不迎王師。
免使讀頌者,懷憤徒傷悲。
注釋參考
不見
不見 (bùjiàn) 不曾相見 do not see;do not meet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見不著;丟失 be lost;be missing 一輛新自行車轉(zhuǎn)身就不見了帝典
(1).帝王的法則。 漢 揚雄 《劇秦美新》:“是以帝典闕而不補,王綱弛而未張?!?南朝 齊 王儉 《褚淵碑文》:“光我帝典,緝彼民黎。” 唐 王維 《上張令公》詩:“致君光帝典,薦士滿公車?!?/p>
(2).猶言皇家經(jīng)典。儒家著作被尊為“經(jīng)”,是 漢 以來歷代皇帝所為,故稱?!赌鲜贰り懗蝹鳌罚骸笆烙幸弧缎⒔?jīng)》,題為 鄭玄 注,觀其用辭,不與注書相類。案 玄 自序所注眾書,亦無《孝經(jīng)》。且為小學之類,不宜列在帝典?!?/p>
(3).指《尚書》中的《堯典》、《舜典》篇?!抖Y記·大學》:“《帝典》曰‘克明峻德’。” 鄭玄 注:“《帝典》,亦《尚書》篇名也?!薄逗鬂h書·章帝紀》:“五教在寬,《帝典》所美;愷悌君子,《大雅》所嘆?!薄犊讌沧印ふ摃罚骸拔犰丁兜鄣洹芬?堯 舜 之圣焉?!?姚華 《論文后編·目錄中》:“典為二帝政書,天子之典,故曰《帝典》,后史之帝紀也。”
端由
端由 (duānyóu) 原因;緣由 cause 他把事情的端由說了出來揖遜
(1).猶揖讓。賓主相見的禮儀。 宋 葉適 《外論一》:“自 景德 元年與 契丹 盟,更六圣百二十年,聘使往來,天子親與之揖遜於庭,未嘗一日敗盟約也。” 宋 吳曾 《能改齋漫錄·議論》:“ 張蕓叟 詩評亦云:如大排筵席,二十四味,終日揖遜,求其適口者,少矣?!?明 陳繼儒 《讀書鏡》卷三:“ 明道 先生嘗至禪寺,僧方飯,見趨進揖遜之盛,嘆曰:‘三代威儀盡在是矣?!?/p>
(2).猶揖讓。禪讓。 宋 魏泰 《東軒筆錄》卷三:“翰林學士 葉清臣 等言:‘本朝以揖遜得天下,而 淑 ( 李淑 )誣以干戈,且臣子非所宜言。’”《七國春秋平話》卷上:“慕 唐 虞 之高風,思揖遜於政權。” 明 李贄 《答耿中丞論淡書》:“ 勛 華 之盛,揖遜之隆,比之三家村里甕牖酒人,真不啻幾千萬里矣?!?/p>
鍾興嗣名句,浯溪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10Gboar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