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自宋代劉克莊《送洪侍御二首》:
幾回南向望蒲輪,聞引而西忽改轅。
小毖上求助初政,大招公起入修門。
鱗無嬰者寧非諂,膳有鬈如不必言。
膜外浮榮均臭腐,本來面目要常存。
注釋參考
膜外
猶身外。 宋 劉克莊 《沁園春·九和林卿韻》詞:“貪膜外榮,遺身后臭, 曄 也平生漫傳香?!?清 昭槤 《嘯亭雜錄·朱白泉獄中上百朱二公書》:“至於宦轍升沉,一官如屣,久已膜外置之矣。”
浮榮
虛榮。 晉 殷仲文 《南州桓公九井作》詩(shī):“歲寒無早秀,浮榮甘夙殞?!?唐 顧況 《贈(zèng)僧》詩(shī)之二:“更把浮榮喻生滅,世間無事不虛空。” 宋 范仲淹 《與工部同年書》:“以此不如知足樂道,浮榮豈足道哉?!?明 劉基 《滿江紅·次韻和石末元帥》詞:“過眼浮榮胡蝶夢(mèng),縈身薄宦猩猩屐?!?/p>
本來面目
本來面目 (běnlái miànmù) 固有的樣子 original(real,unmasked) appearance(character) 本來面目還誰(shuí)識(shí),且向樽前學(xué)楚狂。—— 明· 王守仁《王成文公全書》 成語(yǔ)解釋原為佛家語(yǔ),指人的本性。后多比喻事物原來的模樣。本來面目出處唐·慧能《六祖壇經(jīng)·行由品》:“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么時(shí),那個(gè)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。”宋·蘇軾《老人行》詩(shī):“一任秋霜換鬢毛,本來面目長(zhǎng)如故?!笔褂美溥@一潤(rùn)色,留傳固然留傳了,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許多本來面目。常存
永久存在,長(zhǎng)期存在。 漢 班固 《bai{1*1}虎通·社稷》:“禮不常存?!薄端螘し稌蟼鳌罚骸扒掖蠊34?,將重階亂,骨肉之際,人所難言?!薄端鍟そ?jīng)籍志四》:“以為 天尊 之體,常存不滅?!?/p>
劉克莊名句,送洪侍御二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