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海英雄盡戢兵,皆如圪圪天金柱。
出自唐代貫休《上荊南府主三讓德政碑》
皆如圪圪天金柱。萬姓多論政與德,請樹豐碑似山岳。
一從寇滅二十年,琬琰雕鐫賜重疊。荊州化風(fēng)何卓異,
寡欲無為合天地。雖立貞碑與眾殊,字字皆是吾皇意。
君侯捧碑西拜泣,臣且何人恩洊及。鳳凰銜下雕龍文,
德昧政虛爭敢立。函封三奏心匍匐,堅(jiān)讓此碑聲蓋國。
我恐江淹五色筆,作不立此碑之碑文不得。
注釋參考
四海
四海 (sìhǎi) 指全國各地 the whole country 四海為家 將軍既帝室之胄,信義著于四海。——《三國志·諸葛亮傳》 大閹之亂,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,四海之大,有幾人歟?——明· 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 指世界各地 the whole world 放之四海而皆準(zhǔn) 豪放、豁達(dá) unconstrained 老牛說:“真是大手筆,四海得很”英雄
英雄 (yīngxióng) 非凡出眾的人物。指見解、才能超群出眾或領(lǐng)袖群眾的人 hero 總攬英雄?!度龂尽ぶT葛亮傳》 英雄樂業(yè)。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。—— 宋· 辛棄疾《永遇樂·京口北固亭懷古》戢兵
(1).息兵;停止軍事行動。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夫武,禁暴、戢兵、保大、定功、安民、和眾、豐財者也。” 唐 薛稷 《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(yīng)制》:“天道寧殊俗,慈仁乃戢兵?!薄缎绿茣ろf云起傳》:“臣愚以為不若戢兵務(wù)農(nóng),須 關(guān) 中妥安,士氣餘飽,然后討伐,一舉可定?!?清 夏燮 《中西紀(jì)事·大沽前后之役》:“ 粵 督請戢兵以俟命?!?/p>
(2).收起兵器。 宋 彭乘 《墨客揮犀》卷一:“戢兵而入,一城獲全?!?/p>
金柱
(1).銅柱?!段倪x·盧諶<覽古>》:“揮袂睨金柱,身玉要俱捐。” 李善 注:“《燕丹子》曰: 荊軻 拔匕首擿 秦王 ,決耳,入銅柱,火出。然銅有金,故稱曰金柱。”《晉書·石季龍載記上》:“於 襄國 起 太武殿 ……漆瓦、金鐺,銀楹、金柱,珠簾、玉壁,窮極伎巧。” 前蜀 貫休 《送友人之嶺外》詩:“金柱根應(yīng)動,風(fēng)雷舶欲來?!?/p>
(2).指太陽的光柱。 唐 楊巨源 《送章孝標(biāo)校書歸杭州》詩:“潮色銀河鋪碧落,日光金柱出紅盆?!?/p>
貫休名句,上荊南府主三讓德政碑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