瓊山郡東,眾泉觱發(fā),然皆冽而不食。
出自宋朝蘇軾《泂酌亭詩并引》
.瓊山郡東,眾泉觱發(fā),然皆冽而不食。
丁丑歲六月,軾南遷過瓊,始得雙泉之甘于城之東北隅,以告其人,自是汲者常滿,泉相去咫尺而異味。
庚辰歲六月十七日,遷于合浦,復(fù)過之。
太守承議郎陸公,求泉上之亭名與詩。
名之曰泂酌,其詩曰:泂酌彼兩泉,挹彼注茲。
一瓶之中,有澠有淄。
以瀹以烹,眾喊莫齊。
自江徂海,浩然無私。
豈弟君子,江海是儀。
既味我泉,亦嚌我詩。
注釋參考
瓊山
(1).山名。指 昆侖山 。傳說山上產(chǎn)大禾。《文選·張協(xié)<七命>》:“ 大梁 之黍, 瓊山 之禾?!?李善 注:“ 瓊山 禾,即 崑崙之山 木禾?!渡胶=?jīng)》曰:‘ 崑崙 之上有木禾,長五尋,大五圍?!?南朝 梁 庾肩吾 《謝東宮賚米啟》:“ 滍水 鳴蟬,香聞十里, 瓊山 合穎,租歸十縣?!?/p>
(2).山名。在 海南省 瓊山縣 南?!肚迨犯濉さ乩碇臼拧罚骸?瓊山 (縣)南 瓊山 ,縣以是名?!?/p>
(3).比喻雪覆之山。《群音類選·泰和記·謝東山雪朝試兒女》:“瓊山隱隱,銀濤滾滾,霎時(shí)間封盡青黃?!?/p>
觱發(fā)
(1).風(fēng)寒冷。《詩·豳風(fēng)·七月》:“一之日觱發(fā),二之日栗烈,無衣無褐,何以卒歲?!?毛 傳:“觱發(fā),風(fēng)寒也。” 馬瑞辰 通釋:“《説文》:‘滭,滭冹,風(fēng)寒也?!瓬鼉焐w本字,《毛詩》作觱發(fā),叚借字也。” 晉 葛洪 《抱樸子·博喻》:“故一條之枯,不損繁林之蓊藹;蒿麥冬生,無解觱發(fā)之肅殺?!?明 唐志契 《繪事微言·雪景》:“畫雪最要得觱發(fā)栗烈意,此時(shí)雖有行旅探梅之客,未有不畏寒者。” 清 邵長蘅 《沛縣官舍留別楊簡庵表兄》詩:“北風(fēng)觱發(fā)短后衣,蕭條中野行人稀。” 鄭澤 《登樓嘆》詩:“胡沙驚飛瞇我目,胡風(fēng)觱發(fā)寒我臆。”
(2).即觱篥。 明 楊慎 《升庵經(jīng)說·觱發(fā)》:“以字言之,觱, 羌 人吹角也,其聲悲慘,冬日寒風(fēng)驟發(fā),其聲似之……總不若諺云:‘三九二十七,籬頭吹觱栗。’正謂風(fēng)吹籬落,其聲似觱栗,與詩意合。觱發(fā),今俗名頭管,樂書名風(fēng)管,又可證焉?!眳⒁姟?觱篥 ”。
(3).觱沸。泉涌出貌。 宋 蘇軾 《泂酌亭詩》:“ 瓊山 郡東,眾泉觱發(fā),然皆冽而不食?!?/p>
不食
(1).不吃?!墩撜Z·衛(wèi)靈公》:“吾嘗終日不食?!薄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罚骸疤笈皇??!?/p>
(2).指不食之地。 唐 柳宗元 《連州司馬凌君權(quán)厝志》:“是州之南,有大岡不食,吾甚樂焉,子其以是葬吾。”詳“ 不食之地 ”。
蘇軾名句,泂酌亭詩并引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