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平余十里,湖湗落中間
出自宋代薛嵎《重游雁山分得六題蕩頂》:
高平余十里,湖湗落中間。
此地可耕鑿,長年迷草菅。
一庵猶有路,四望忽無山。
道者了經(jīng)課,慰余燈陟艱。
注釋參考
平余
清 代地方政府上繳正項錢糧時另給戶部的部分。一般來源于賦稅的加派,亦有另立名目加征的。 清 初各省解繳戶部稅銀,每一千兩隨解平馀銀二十五兩,稱隨平陋規(guī)。其后,戶部與地方官吏協(xié)議共同分肥,解部減一半,馀歸地方。 乾隆 元年,明文規(guī)定平馀銀分給各部院官吏作為補助費,稱“養(yǎng)廉”。 乾隆 二年, 四川省 在火耗羨馀外,每銀百兩提解六錢,名平馀,充各衙門使用。有的地方官吏收稅時加重戥子稱銀,所得溢額銀兩亦名平馀。 章炳麟 《駁康有為論革命書》:“一條鞭法,名為永不加賦,而耗羨、平餘,猶在正供之外。”
中間
中間 (zhōngjiān) 中心 centre;middle 中間突破 在事物兩端之間或兩個事物之間 between 中間馳至九天?!啤?李朝威《柳毅傳》 坐在他們兩個中間 在里面 among 生活在人民群眾中間。薛嵎名句,重游雁山分得六題蕩頂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