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烈光彤史,追榮備母儀
出自宋代張耒《欽慈皇后挽詞二首》:
疇昔熙寧盛,遠(yuǎn)同麟趾時(shí)。
內(nèi)敦勤儉德,陰輔太平基。
余烈光彤史,追榮備母儀。
遺民懷永裕,簫鼓不勝悲。
注釋參考
余烈
(1).猶馀威。 宋 歐陽(yáng)修 《秋聲賦》:“其所以摧敗零落者,乃其一氣之餘烈?!?魯迅 《集外集·斯巴達(dá)之魂》:“ 亞里士多德 者,昔身受迅雷,以霽神怒之賢王,而其餘烈,乃不能致一士之戰(zhàn)死,咄咄不可解?!币嘀笟埩舻挠绊?。《漢書·公孫弘傳》:“臣聞 堯 遭鴻水,使 禹 治之,未聞 禹 之有水也。若 湯 之旱,則 桀 之餘烈也?!?/p>
(2).遺留下來(lái)的功績(jī)、功業(yè)。 漢 賈誼 《過(guò)秦論上》:“及至 始皇 ,奮六世之餘烈,振長(zhǎng)策而御宇內(nèi),吞二 周 而亡諸侯?!?宋 王安石 《答韶州張殿丞書》:“不能推揚(yáng)先人之緒功餘烈,使人人得聞知之?!?清 顧炎武 《禹陵》詩(shī):“餘烈猶 於越 ,分封并 杞 鄫 ?!?/p>
彤史
(1).古代宮中女官名。掌記宮闈起居等事。《新唐書·百官志二》:“彤史二人,正六品。” 清 毛奇齡 《勝朝彤史拾遺記》卷一:“彤史者,后宮女官名也。其制,選良家女子之知書者充之,使之記宮闈起居及內(nèi)庭燕褻之事,用示勸戒?!?/p>
(2).指記載宮闈生活的宮史。《晉書·后妃傳序》:“永言彤史,大練之范逾微;緬視青蒲,脫珥之猷替矣。” 唐 沉佺期 《章懷太子靖妃挽詞》詩(shī):“彤史佳聲載,青宮懿范留?!?宋 蘇軾 《元祐三年春貼子詞·<皇太后閣>之五》:“彤史年來(lái)不絶書,三朝德化婦承姑?!?明 張居正 《神母授圖萬(wàn)年永賴頌》:“蚤膺符命,葉元云之徵;兼苞藝文,垂彤史之訓(xùn)?!?/p>
追榮
為死者追加恩榮?!侗饼R書·楊愔傳》:“追榮之盛,古今未之有也。” 唐 元稹 《贈(zèng)烏重胤父承玭等制誥》:“永錫追榮,用章彝訓(xùn)?!?明太祖 《祖永嘉郡公誥》:“今朕褒賞功臣,煥揚(yáng)禮典,追榮頒寵,爵及先世?!?/p>
母儀
(1).人母的儀范。多用于皇后?!叮脊帕信畟鳎拘⌒颉罚骸拔┤裟竷x,賢圣有智,行為儀表,言則中義?!?唐 杜牧 《杜秋娘》詩(shī):“﹝ 竇姬 ﹞誤置 代 籍中,兩朝尊母儀。” 明 張煌言 《建夷宮詞》之八:“掖庭猶説冊(cè)閼氏,妙選孀閨作母儀?!?/p>
(2).指作母親的儀范。 唐 趙璘 《因話錄·宮》卷一:“﹝ 貞懿皇后 ﹞母儀萬(wàn)國(guó),化洽六宮。” 宋 司馬光 《論后妃封贈(zèng)札子》:“皇后敵體至尊,母儀四海。”《續(xù)資治通鑒·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》:“ 淑德 、 懿德 ……蓋未嘗正位中宮,母儀天下,配饗之禮,誠(chéng)為未允?!?/p>
(3).為母之道。 唐 王維 《工部楊尚書夫人墓志銘》:“婦道允諧,母儀俱美。” 明 楊珽 《龍膏記·寵賜》:“夫人 王氏 ,共傳婦道母儀;小女 湘英 ,更喜天才國(guó)色。” 梁?jiǎn)⒊?《倡設(shè)女學(xué)堂啟》:“是以三百五篇之訓(xùn),懃懃於母儀;七十后學(xué)之記,腃腃於胎教。”
張耒名句,欽慈皇后挽詞二首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